既是农业生产力的飞跃,也推动了生产关系调整
集中育秧解决了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最后一道坎。
随着劳动力成本上升,“老人农业”、“兼职农业”现象的普遍化,机械插秧是大势所趋。水稻生产机耕、机收基本普及,但机插推广不理想,卡在育秧环节。一家一户分散育秧,培育出的秧苗往往达不到机插的要求。而集中育秧按标准化流程管理,具有可控性,能够量身定做培育出适合机插的秧苗。
福娃三丰育秧工厂去年建成营运。包种子,包育秧,包机插,三丰“三包”供秧服务,每亩收费去年230元,今年260元。“价格虽然涨了点,但老客户还是回来了。”三丰总经理周振涛拿着一叠订单合同对记者说。
周老嘴镇金光村5组李诗年,去年种早稻就是由三丰供秧,他14亩双季稻,早稻亩均505公斤,晚稻亩均615公斤。“订合作社的秧,省事、省秧田,秧苗好、无风险,还节成本、能增产。”李诗年说,现在人工插秧日工钱180元,一个人一天插中稻可插一亩,插早稻要密只能插8分田。最头疼的是,难以请到会插秧的人。
周振涛介绍,集中购种、育秧、机插,每亩大田节约人工成本80元,产量提高30公斤左右,增收80元。
集中育秧、机插秧为什么能增产?监利县农业局长李家模说,早稻靠插,晚稻靠发。早稻高产靠密植。人工插秧,一亩最多插1.3万株,而机插可达到1.6万至1.8万株。另外,工厂化育秧秧苗素质好。
集中育秧省秧田。传统分散的水田育秧,一亩秧田只能插7至10亩大田。通过集中育秧与机插,每亩大棚能管100亩大田。像孝南春晖、天门华丰的智能化育秧工厂,实行立体化多层育秧及增温多批次育秧,节省秧田更为明显。
集中育秧提高了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智能化育秧工厂,控温、补水自动化,秧盘填土埋种流水线作业,还用上了自动催芽机。育秧的效率高,质量好。这是水稻生产方式的大变革。
集中育秧有利于提高稻谷品质和整齐度,对龙头企业来说,也是福音。去年三丰育秧工厂成立之初,福娃集团公司闻讯参股80万元。今年福娃又投300万元在新沟镇独立建育秧工厂。公司副总经理方冰解释:育秧工厂统一采用优质粮种,解决了品种杂乱问题。
集中育秧,既是农业生产力的飞跃,也推动了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
专业化分工,商品化供秧,育秧成为一种新兴产业,促进了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发育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种粮大户、农机大户、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成为集中育秧的市场主体。一方面,这些主体在育秧插秧经营性服务中,自身实力得到发展壮大。另一方面,育秧成为一种社会化服务,解决了过度分散的家庭经营生产水平低下的问题。
监利今年两三个月时间新建起11个大型育秧工厂项目,总投资6000多万元,以社会资本为主,政府补贴不足十分之一。育秧工厂的老板,有的是做超市的,有的是卖农资的,有的是种田大户,他们看好集中育秧蕴藏的商机。华科大硕士刘应文,原本从事商贸行业,他去年10月回到家乡监利黄歇口镇组建大发农机专业合作社,投资500万元建起大型育秧工厂。刘应文介绍,育秧工厂将综合利用,空闲时段种蔬菜,工厂沿路地段将建农机展销中心。机耕机收,育秧机插,统防统治,合作社为周边农民提供水稻生产一条龙服务。
集中育秧,促进了土地流转和农业规模经营,也有助于解决未来谁来种田的问题。各地农机合作社、龙头企业建好育秧工厂后,积极流入土地自种水稻。华丰合作社共流入土地2万亩种双季稻。大发合作社,以每亩每年750元的价格,从农户手中先期租赁连片水田1000亩。“租金有点高。但倒逼我们种好双季稻,提高产出。”刘应文说。
(作者: 编辑:本报视界网钟平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