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政务频道

加快武汉市航将生态经济带开放开发 打造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重要支撑点

发布时间:2014-04-09 06:54:15来源:SRC-13

武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吴清

图为:百年江汉关见证武汉变迁。(姚品 摄)

图为:鸟瞰南岸嘴。(柯皓 摄)

图为:汉江两岸的都市美景。(田悦 摄)

图为:汉江长江交汇处。(孙文 摄)

  湖北日报讯 武汉市汉口龙王庙公园内,一块石碑镌刻着汉口来历。

  “汉口者,汉水入江之口也。”明代成化之初(约为1465年-1470年),连年大水,汉水自郭茨口下改道,于龙王庙与南岸嘴间形成唯一入江之河口,即汉口。

  汉水改道,造就了大汉口数百年商埠繁华;两江交汇,时代赋予大武汉打造国家中心城市的历史使命。

  复兴大武汉,长江经济支撑带蓄势待发,推进汉江生态经济带开放开发,正当其时。

  实施双带驱动 突显交汇优势

  “舟楫所萃,上自三巴、两粤、南楚,下迄江、淮,西则密迩荆、襄,商船连樯,几于遏云碍日”。汉江航运,自古以来就特别发达。

  如今,汉江武汉段河道中心线全长50余公里,沿线规划有青锋、舵落口、蔡甸、永安堂4个港区及东西湖新城、蔡甸港口产业园。武汉河段是汉江流域船舶最密集的水域之一,航道达到Ⅲ级航道标准,常年可通行1000吨级船舶,目前船舶年流量已达4万艘次。

  新一轮汉江开放开发,武汉以产业为支撑。工业方面,武汉形成了汽车和机械设备制造、医药化工、通讯电子、食品烟草等一批特色产业链。

  看服务业,江汉区获批国家现代服务业综合改革和城市服务业发展试点区,口区汉正街都市工业区被确定为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汉阳区获批中央财政支持广告业发展试点园区和省级现代服务业示范园区。同时,东西湖“四季吉祥”乡村休闲游、蔡甸索河生态旅游区、知音湖旅游度假区、汉阳区龟山等,迎来游人无数。

  看农业,武汉市3个涉农区耕地面积77.98万亩,林地面积27.83万亩,养殖水面35.6万亩。莲藕、大闸蟹、西甜瓜等优势农产品规模初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初具规模,市级以上龙头企业77家,年产值360亿元。

  从“两圈一带”到“两圈两带”,地处两带交汇,武汉市打造汉江生态经济带,责无旁贷。

  发展生态经济 破解时代难题

  推进汉江生态经济带开放开发,武汉市总体思路明确:围绕湖北省“两圈两带”区域发展战略部署,突出“生态文明”这一建设重点,按照《湖北汉江生态经济带开放开发总体规划》的要求,有序开展各项工作。

  汉江生态经济带,重在经济,难在生态。武汉市发展生态经济,主要有三大战略考虑。

  一是加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衔接,将汉江流域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实现与当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五位一体全面发展。

  二是做好与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战略的衔接,通过汉江生态经济带的开放开发,影响、推动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形成良性互动机制。

  三是做好与湖北省“两圈一带”战略的衔接,通过汉江流域的纽带和支点作用,打破区域分割和各自为战的现象,带动“两圈一带”与汉江生态经济带融合发展,形成“两圈两带”的发展格局。

  为确保饮用水源安全,凡是向汉江排污的新、改、扩建项目,一律不批;坚持开展饮用水源地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取缔、关闭了一批沙码头、水上作业点和水厂上游危化品码头;依法取缔了一批“十五小”、“新五小”企业,对汉江流域有关企业实施“退二进三”战略;坚持在汉江武汉段四个断面、水厂取水水源和汉江主要排污口进行监测。

  多年来,汉江武汉段水质保持三类水质。汉江开放开发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而是要在经济发展中促使环境逐步改善,已成为武汉市社会各界的共识。

  探索体制机制 释放改革红利

  建设汉江生态经济带,如何走出一条新的发展之路?

  “必须靠体制机制创新,充分释放改革红利。”武汉市将着重从三个方面,探索实践体制机制创新。

  创新区域综合协调机制。可借鉴美国田纳西河开发经验,创新流域管理体制机制,成立上下游统一协调管理机构,建立纵向沟通和市场主体之间的横向协作机制,对流域进行综合开发和管理。

  创新区域投融资体制。设立汉江流域产业开发基金,重点支持汉江流域特色产业基地、分蓄洪区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筹划建立流域性发展银行——汉江发展银行,为汉江开发提供“源头活水”;鼓励民间资本联合组建汉江生态经济带开放开发投融资平台,支持汉江流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探索建立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建立汉江生态经济带生态补偿机制,制定生态补偿政策;争取中央和省设立汉江流域生态经济带生态补偿资金,加大对水源保护投入力度;严格实施和规范水功能区管理,严格执行入河排污审查与监督制度,形成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体制创新天地宽。武汉市将以改革创新为引领,开辟一条汉江生态经济带的发展新路。

  建言献策:守护武汉水源水质及饮用水安全

  华中科技大学博导唐非

  汉江中下游流域是湖北省重要的经济走廊,也是包括武汉等十余个大中小城市的主要水源地。汉江水资源及其水域生态环境的优劣,对流域地区的社会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当前,随着汉江流域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以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实施,汉江中下游水源水污染及其饮用水安全的问题应予以重视。

  必须进一步加强对汉江中下游流域地区污染源(点、面源)的调查、监测和研究,特别是对可能产生、排放有毒有害污染物的污染源,除了采用常规水质监测指标外,还应采用水中有毒有害污染物的化学与生物指标进行监测与评价,并对其污染现状以及未来的可能变化进行研究。

  应制定专门法规,有计划、分阶段地加大汉江中下游流域县市城区和中心城镇污水及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减少和控制城镇近岸水域污染物的排放量;要在现有企业中,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坚持推行清洁生产,所有工矿企业的废水,必须按照国家法律和政策规定达标排放,并禁止或限制高消耗、高污染的产业发展;同时要注意发展绿色生态农业、节水农业,少用或不用有毒有害农药。

  加强对汉江中下游流域水源水及其自来水中有机物生物毒性的监测,研究此类有机物在不同水文期、不同江段的生物毒作用性质与强度及其变化规律,由此评价与预测其在汉江生态经济带区间可能所致的生态、环境与健康风险,为有关水利部门科学地进行汉江流域化管理、合理调度汉江水资源提供依据。同时,有关给水管理部门或生产企业应针对汉江水源水存在微量混合生物毒性污染物的问题,加强对去除水源水及其自来水中有害有机物的新技术与新工艺的研究,研究并制订相关的制、改水预案,做到未雨绸缪。

  必须进一步研究并争取国家对南水北调工程水资源输出地区的补偿政策,将补偿资金用于汉江中下游流域地区的环境保护以及城市给、排水设施的改扩建工作,以促进湖北汉江生态经济带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加强环境保护方面的宣传教育,使广大公众切实提高环境保护意识,特别是对汉江中下游流域沿线饮用水水源环境的保护意识,使其能充分认识到保护好汉江水源与自己的健康、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

  难点:四大难题阻碍汉江开发

  当前汉江生态经济带开放开发面临着四大难点。

  一是流域意识不强,总体推进力度不大。汉江流域的建设和发展没有上升到整体性、综合性、一体化开发层面,推进速度不快,力度不大。沿江资源优势发掘不够,没有体现流域整体特点,影响了区域内的合理分工、产业的梯度布局、资源的优化配置,制约了区域发展整体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

  二是资源开发不足,利用效率不高。流域内在土地利用上缺乏统筹规划,存在着低水平重复建设。汉江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也比较粗放,与国内发达地区存在差距。

  三是水体污染加重,影响饮用水源安全。干流污染事件和沿江城镇枯水期突击排污对干流水质冲击时有发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饮用水源的安全。

  四是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后,航道整治难度加大。缺乏必要的中水历时冲刷航槽和维持航深,影响了泥沙冲淤平衡和航道稳定,提高了航道出浅机会及碍航程度。

  对策:四大举措力推汉江生态经济带

  如何破解发展难题?武汉市计划从四大方面推进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

  推进汉江流域整体开发。做好汉江生态经济带武汉市域发展规划,推进产业梯度转移,实现科学布局,优势互补。实施流域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与产业开发联动;推进流域城乡建设联动;推进流域工业化和城镇化联动。制定好区域内产业用地规划,为产业布局和项目建设提供空间。加强与国家、省衔接,争取设立区域综合开发协调机制。

  建立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争取中央和省设立汉江流域生态经济带生态补偿资金,加大对水源保护投入力度。市、区联动,对汉江生态经济带实施严格的水功能区管理、入河排污审查与监督等制度。指导流域各区建立流域生态治理项目库,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专项资金支持。

  加强水源地保护。加紧建设防洪、排涝、抗旱、饮水安全、排污等五套水利工程体系;规范沿江水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行为,保障居民饮水安全。

  加快汉江航道开发和码头提档升级。加大对汉江航道综合治理的力度,实现航道效益最大化;完善交通规划,对汉江流域交通设施进行总体布局,着眼长远,规划建设汉江流域物流枢纽。加快推进舵落口港区扩建、青锋港区扩建,推进两个港区机械化、专业化、现代化提档升级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