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面对中国经济新常态,湖北砥柱立中流,给出出色答卷。
去年,湖北GDP规模全国第九,中部第二。
这是一份来之不易的成绩单。
成绩单背后,凝聚着全省上下的努力,凝聚着投资的巨大贡献。去年,湖北固定资产累计完成投资2.43万亿元。投资总量全国第九,增幅全国第八。
2.43万亿来自何方、投向哪里?给经济社会带来了哪些变化?给老百姓带来了什么?今日起,本报推出《聚焦2.4万亿元投资》报道,敬请关注。
湖北日报讯 记者 周芳 廖志慧
2014,湖北经济坚挺走过。
从实体经济的困难中走过,从产能过剩的危机中走过,从需求不足的压力中走过,走过道道难关,坚韧沉着。
用武西高铁敢想敢钻的谋划,用宜巴高速穿山越岭的毅力,用上汽通用刷新纪录的速度,不负精彩年华。
一组数据为证:
2014年,湖北GDP规模全国第九、中部第二;GDP增速9.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3个百分点,增速前移至全国第7位。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43万亿元,增长20.4%,投资总量全国第九,增幅全国第八,创造近几年来全国排名中最好的位次。
2.43万亿元,这股澎湃的活力从何而来?
深谋远虑,积极作为,提出适应“地方天气”的发展战略
1月28日,荆楚大地大雪纷飞。
一边是寒风刺骨,一边是建设工地热气腾腾。这一天,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工程生产试验性项目,在襄阳市襄州区黄集镇太山村动工。建设者铆足了劲,要为我省有史以来自主建设的最大水利工程大干一场。
从构想提出,到国家立项,再到开工建设,这一项目仅用了两年半时间。推进速度之快、效率之高,为世界水利建设史所罕见。
刷新纪录的何止鄂北。
2012年3月28日,上海通用汽车武汉乘用车生产基地合作签字仪式在东湖宾馆举行。此时,距双方首次“相亲”会面,不过3个月。
2015年1月28日,这座全球一流汽车厂在武汉竣工投产。此时,距双方签订协议,不过3年。
一时间,“通用速度”被业界评价为“奇迹”。
奇迹,为何总是青睐这片土地?
“神速”背后,是省委、省政府的深谋远虑,是上下同心的全力争取。
2014开年之初,压力重重。
一季度GDP增速9.2%,虽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8个百分点,但投资、消费、出口分别回落5.7、0.5、4.3个百分点。
怎样稳增长,如何添后劲?
分析大局,深刻洞察,省委书记李鸿忠作出明确判断——
国家扩大在中西部投资,大力支持我们扩大有效投资;
湖北投资总量只有沿海发达省份的40%左右,资本积累远未达到均衡状态所要求的资本存量;
面对经济新常态,中央经济工作会提出“有条件的地方发展得快一点也是要鼓励的”,湖北要“换挡”也要“进挡”,要憋足一口气,千方百计抓好重大投资项目建设,用湖北之“进”保全国之“稳”。
缘于这一判断,我们信心满满——
“五局汇聚、四期并存”大势未变,抢抓机遇,建成支点、走在前列,湖北大有可为。
缘于这一判断,我们主动作为——
重大项目建设举全省之力。从武西高铁到联想,从TCL160亿投资落户武汉到20次光谷现场办公,省委书记李鸿忠、省长王国生等省领导带头上门招商,上门服务,亲自抓落实;
特别是联想,从洽谈到开工不过4个月,配套建好4.7万平方米可“拎包入住”的员工宿舍仅用76天,各级现场协调会不下于500次,省领导的倾情支持,让联想掌舵人杨元庆感叹,“武汉就是我的家!”。
调动积极性动真格。省政府出台关于支持重点项目建设的意见,职责到位。
缓解项目融资难、融资贵出实招。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王晓东大力推动省发改委、金融机构,每季度召开一次政银企对接会。
缘于这一判断,我们务实担当——
湖北阶段性特征是发展不够、投资不足,要坚持扩大有效投资不动摇。面对外界质疑,武汉市咬定青山不放松,推进城市建设,大武汉“每天不一样”。
“要坚定不移扩大有效投资。抓投资、找项目,关键不在于有没有,而在于敢不敢想,敢不敢钻,敢不敢做,在于有没有主动谋划的意识。”在全省经济工作会上,省委书记李鸿忠要求。
“强力推进投资稳增长,努力形成千方百计抓投资、抓项目的强大气场。”省长王国生强调。
“项目是发展的载体,要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工作的主战场。”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王晓东说。
贯彻中央精神,省委、省政府领导关于省情的精辟分析,成为全省上下竞进作为的精神支柱。
面向全球,抢占前沿,从“苛刻”试题中引来四海活水
投资力度之大,绝非一日一时之功。
从持续多年的华创会、楚商会、企业湖北行,到鄂港粤、鄂沪经贸洽谈会……湖北搭建平台,跃居内需前沿阵地。
从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长江中游城市群到承接京津冀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湖北敞开胸怀,融入国家大战略。
从中俄省州长论坛到中法合作,从中美交流到中韩经贸对接……湖北面向全球,广纳四海资源。
解放思想,对外开放,汉新欧的故事值得一说。
2012年10月,武汉开通汉新欧列车,跨越欧亚大陆,开启武汉直通欧洲的“新丝绸之路”。然而,首班列车运行后,由于货源不足等原因陷入停摆。
中国铁路总公司特批绿色通道,缩短路线;多部门联动,协调货源……在省市多方的不懈努力下,停摆一年半后,汉新欧专列重启。去年开行39次班列,货值超过2亿美元。
汉新欧的重启,见证湖北对外开放的决心。
敢开放、真开放、先开放、全开放,大开放为湖北赢得项目,赢得空间,赢得未来。
后发争先的拼抢意识,促湖北引进来——
起初,万达并没有投资黄石的打算。
考察结束时,万达给黄石留下50道“苛刻”考题,涉及投资环境等问题,须在一周内作答。
令万达人始料不及的是,黄石3天就交出答卷。其后,黄石人锲而不舍、多次上门拜访,最终投资55亿元的万达广场,在黄石港区落地生根。
被吸引的,不止万达。
在孝感高新区,全球三大车灯制造商之一、日本小糸孝感工厂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
平整土地、办理审批、配套设施……为引进项目,孝感招商人员在日方苛刻的规定时间里,完成了所有工作。一股不服输的劲头,震撼了小糸。该项目投资2.4亿美元,达产后年销售额将达30亿元。
截至目前,228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湖北,数量居中部首位。
改善软环境的服务意识,促湖北留得住——“吃拿卡要怎么办?”“涉税事项能不能一次审批完?到处找人签字,我们尽跑冤枉路。”
一条条热辣的群众意见,曾让国税干部脸红心跳。
用刮骨疗伤的勇气,国税系统去年先后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案件8起,给予党纪政纪处分19人,制定减少行政审批等整改措施42条。
不止是国税,优化投资环境,全省上下都在行动。
简政放权激发活力。削自己的权,去部门的利。去年取消下放89项行政审批。
缓解用地难题。省国土厅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想方设法确保全省重大项目建设用地。
巢暖凤来栖,大环境改善引来大项目,大项目建设蕴育大气场。
打破门槛,创新方式,让社会资本登高台唱大戏
扩大有效投资,社会资本功不可没。
70.1%,去年社会资本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彰显民资的活力和实力。
撬动民资,需要打破门槛——
去年7月,我省首次推出鼓励社会资本投资的95个示范项目。翻开名单,建大桥、修地铁、办医院、办养老院、建湿地公园、修保障房……从基建到公用事业,领域之广,前所未见。目前,64%的项目取得重大进展。
撬动民资,需要创新方式——
去年12月28日,武汉市第八座长江大桥、鹦鹉洲长江大桥通车。
特别之处是,该桥由中铁大桥局以BT(建成、移交)融资建设模式建造,企业先建,建成后再由政府回购。新的融资方式带来了施工高效率,该桥仅用3年半时间就顺利建成,创造了长江上悬索桥施工的新纪录。
无独有偶,武汉市新开工的杨泗港长江大桥与沌口长江大桥,也将采取BT和BOT(建成、运营、移交)模式建设。
崭露头角的PPP(公私合作)模式,是又一创新亮点。
人福医药出资2亿元进军老河口,建设该市第一医院新区。专家评价,这不仅可以有效提供公共产品,还能大大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可喜的是,老河口已在全省率先建立PPP项目库,涉及污水、垃圾处理、医疗等领域18个项目,总投资116.6亿元。
撬动民资,需要让市场配置资源——
1月28日,杰美机械、永兴食品、双菁农业等5家京山企业,在武汉股权托管交易中心(简称“四板”)鸣钟挂牌,正式登陆资本市场。自2011年11月揭牌运行以来,“四板”累计为127家上市公司开展股权融资111.97亿元。
闸门打开,新的融资方式方兴未艾。
从BT到BOT,从PPP到TOT(移交、经营、移交),从一体化建设模式到股权转让,从股权融资到委托运营,改革画卷在一项项鼎新之作中展开,社会资本活力涌动。
有效投资,催动湖北快马加鞭,奋勇向前,为荆楚跨越发展积蓄强劲动力。
(作者:ADMIN)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