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京山县去年秋季投入各类收割机3580台抢收中稻,其中近2000台收割机安装了双切割装置,保证农民收获的同时让秸秆直接还田。 (记者 刘曙松 视界网 周春晓 摄)
湖北日报讯 记者 胡琼瑶
访谈嘉宾
刘兆麟:省委副秘书长省委财经办(农办)主任
宋亚平:省社会科学院院长
邓大才: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执行院长
省委十届七次全会提出,坚持“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不动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再一次强调了“三农”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近年来我省“三农”工作亮点纷呈,为稳定大局发挥了强基固本的重要支撑作用。但“三农”问题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短板,也是经济转型升级的薄弱环节。“短在三农,彩在三农,要在三农”,“十三五”期间,“三农”重中之重的地位如何真正落到实处?农业现代化短板如何补齐?湖北农业农村发展如何创新出彩?如何帮助农村贫困人口尽快脱贫?我们邀请“三农”专家和业内人士一一解读。
重中之重地位如何落到实处
刘兆麟:当前农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在动因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既存在不少有利条件,又面临着很多困难和挑战。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更要充分认识做好“三农”工作的重大意义。
在粮食连年增产、农民连年增收的大好形势下,容易出现放松农业、忽视农村的倾向。历史经验告诫我们,越是形势好,越不能放松农业生产,越要把农业基础夯实打牢。“三农”始终是发展全局中最薄弱的环节,支持保护的力度还远远不够,特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的大头、重点都在“三农”。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首先要补“三农”短板。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牢固树立短板意识,坚持问题导向,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广泛凝聚各方力量,推动农业农村工作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宋亚平:中央和省委强调,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然而,因为农业对GDP、对财政收入贡献有限,有些地方口头上喊“重中之重”,行动上却没有真正跟上,甚至认为农业是“负担”。落实“重中之重”,就是要舍得向农业投入,舍得向农业倾斜,特别要加大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
近年来,风调雨顺,“三农”形势向好,这些成绩恰恰掩盖了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如,一旦遇到大灾大难如何应对?在成本与价格“双重挤压”、资源与环境“双重约束”的背景下如何持续健康发展?这些问题都值得思考,各级政府要居安思危,不可掉以轻心。
邓大才:“三农”是工业社会、城市社会、商业社会的立足之本、发展之基。当前中国存在着工业化与农业人口倒挂的现实矛盾,要解决这一根本问题,最重要的是解决人的问题。一方面要让更多的人从事非农产业,从非农产业中获得更多的收入,一方面要让更多的能人,留在农村或者回到农村,自己创业并带领大家创业。前者减少农业人口比重,后者增加农村人口的质量。一增一减一定能够改善和缓解三农问题。所以落实“三农”重中之重地位,要从人着手。
如何补齐“三农”短板
刘兆麟: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是补齐“三农”短板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十三五”期间,要以创新发展激发活力,以协调发展补齐短板,以绿色发展引领方向。
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规模推进高标准农田和农田水利建设,稳步提升粮食产能,提高种业、物质装备、标准化和信息化的水平,强化农业科技创新支撑;加快推进农业转方式、调结构,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和高效利用,着力构建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系统稳定、产地环境良好、产品质量安全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
邓大才:补齐“三农”短板须从四个方面着力:一是鼓励扶持农村能人创业,大力培育新型农民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此为带动和示范,推动农村的发展;二是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核心大力发展各类合作社,如生产合作社、销售合作社、金融合作社,让农民能够从合作中获取力量;三是以县或者大乡为规划单位,打造能够做到“极值”的优势农产品或者产业;四是通过农村城镇化、农村集中化来挖掘内生发展动力,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如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刘兆麟:今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新鲜表述,首度进入公众视野,并从制造业和服务业等领域延伸到了农业领域。目前农业中存在的诸多矛盾和难题,突出表现在结构方面,主要是在供给侧。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农产品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跃升,是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要着力推进优质粮食生产,适应市场和消费升级需求;要重点建设好主产区,引导小散农业逐步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从而降低种植成本、提高效益、保证质量;要开发特色农产品,做强特色产业,发展精深加工;要大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业提档升级,坚定不移实施“四个一批”工程,力争“十三五”末全省农产品加工主营业务收入超过2万亿元;要积极探索推进农工融合、农商融合、农旅融合等多种模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农民在产业链、价值链中的利益分享比例。
邓大才:农业供给侧改革,要求我们根据市场需求,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生产高附加值的农产品,一亩田能够胜过几亩田。还要调整供给的线路和方式,如增加更多的“农—超”对接、“农—市”对接。再就是要着力提高农产品加工深度,将某一产品做到极值。如广东新会能够将一张柑橘皮做成世界品牌,做出上百亿的产值,值得我们湖北借鉴。
脱贫攻坚战须解哪些难题
刘兆麟:省委全会提出“三个全部”:今后五年全省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县全部摘帽,在中部地区率先实现脱贫目标。当前脱贫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
要进一步增强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政治责任感和工作主动性,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按照“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的要求,推进各项扶贫工作;加快推进扶贫开发体制机制创新,建立相应的激励、考核、瞄准机制,把扶贫资源真正地落在贫困人群头上;要筑牢产业发展支撑体系,培育龙头企业,促进和带动农村贫困人口增收。
宋亚平:扶贫工作是个系统工程,须充分调动政府、农户、村社三方积极性。要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教育,解除其精神上的贫困,改变等、靠、要观念和懒惰行为,把他们内心深处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激发出来,这是当前做好扶贫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
另一个重点与难点问题是重建村社的组织体系与集体经济。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村社集体经济繁荣发展的地方,贫困人口很少而且很快就会脱贫。充分调动村社组织的积极性,努力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既是巩固当前扶贫成果的重要路径,也是积极防止和及时解决今后新生贫困人口的有效办法。
邓大才:新时期脱贫攻坚须着力解决治理难题。扶贫一定要与治理结合起来,没有治理,村庄是散的;没有治理,扶贫成效难以持续。要着力培养贫困地区的能人,只要有人,且有村庄治理机制,一人就能够带动更多人。而且治理也需要能人来牵动。
(作者:ADMIN)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