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笔者应邀来到位于武汉市汉南区的新型工业园。武汉市领导、社会名流正为知名方便式热干面品牌“大汉口”生产基地进行投产仪式揭幕。新式生产线上一包包“大汉口”热干面自动排列整齐,运货的工人 川流不息,从日产3万包的小产出到日产30万包的大升级,标志着武汉方便式热干面工业化生产时代的到来。
10月19日,楚天都市报刊发消息《38家“武汉老字号”首次亮牌 每年将获500万元财政支持》,涉及的企业一半以上是食品企业。有着近80年历史的,江城热干面名店“蔡林记”赫然在目。
“热干面”是武汉独特的饮食之一,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初,与山西刀削面、两广伊府面、四川担担面、北方炸酱面并称为中国五大名面。
一碗热干面,两件新闻事,牵扯着武汉的发展、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和传承。
此次,无论是扶持新产品、新品牌、新企业做大做强,还是“老字号”获牌乘势而上,都令人欣慰。
做饮食这一行,最需讲究的就是“味儿”。在普罗大众吃饱喝足的当下,饮食文化的“味儿”越来越成为消费者的聚焦点、兴奋点。
具体到热干面,其制作的工艺、手艺,包含着非物质文化的“味儿”。热干面诞生、兴盛的背后,有着首创者李包、“蔡林记”先人们敢闯敢试,抢抓市场机遇的“味儿”。而“蔡林记”的发展受阻,万千店家热干面的口味迥异,良莠不齐,也蕴含着不同层面“味不足”的问题。
武汉老字号如何从“老”中生出“新”来,当从文化的“味儿”上下手,提炼适应市场的“活力基因”。
首先,饮食服务要有“味道”。每一位身在武汉的外地人,其实都是荆楚饮食文化的传播者。餐馆当然要推出完美精良的服务,这种努力大家已经看到了,老字号有了新装修,有了新招牌。如果说产品品质是“硬文化”,那服务就是“软文化”。
老字号里是否该有双语菜单?服务员的服务,是否达到亲切、规范?为否客人营造的氛围是不是恰到好处?所有的感觉是不是符合我们的楚风汉韵?这一切都需要从细入手,不然“淮南为橘,淮北为枳”,金漆大字传承不易。
其次,生产模式要讲“味口”。曾经亲历抢注风波的“大汉口热干面”,面对武汉人吃外省生产的速食热干面,知道只有实干才能为武汉人争回一口气。它摒弃了传统方便面的油炸及热风干燥,采用了微波干燥杀菌,保证了传统热干面碱性面料的风味及滑爽,先后获得了3项发明专利及12 项外观设计专利证书。
这种敢于在传统工艺上创新,实施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的做法,彰显出某些老字号缺少的胆气。
最后,宣传方式要多“口味”。以往的武汉餐饮老字号,靠的是口碑载道。现在传播的出发点一样,但传播方式和手段丰富多彩、日新月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都有大量的受众。尤其是网络,及时、海量、互动、多媒体呈现,电子商务功能更便捷,传播范围覆盖“地球村”。运用好网络等新兴传播手段,无疑能大幅提升老字号的附加值。
文化有推动发展的作用,“味儿”讲得足,发展劲头肯定足。
稿源:荆楚网
作者:韩俊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