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彭州市龙门山镇团山村村民万兴明家的大肥猪,震后被埋废墟下36天后刨出来时,还坚强地活着。许多市民、网友呼吁,不要把这头猪变成人们餐桌上的美味。昨日,建川博物馆馆长樊建川用3008元将这头猪买下来,并给他取了小名“36娃儿”,大名“朱坚强”。樊建川打算将它一直养到自然死亡。建川博物馆还捐了1万元资助猪主人家恢复生产生活。 (6月23日《成都商报》)
这只猪是幸运的,在废墟中36天后还好好地活着;但它也是不幸的,成了“典型”,“正常的生活”从此被打扰,估计很难再睡个安稳觉了。凡事树个典型,是人类的思维,猪不一定喜欢。
猪,不管是有了名字,还是没名字,它始终是头猪,有何坚强可言? “猪头猪脑”、“笨得像头猪”、“蠢猪”等等,但凡与猪联系在一起的,多是贬义居多,就连有点人性化的猪八戒,还落个好色贪吃的名声。这次,“朱坚强”算是给猪们争足了面子。不但成了重点保护对象,身价提高了,还被授予了“免死金牌”,能安安稳稳地过下半辈子了。
往往挖掘正面典型,是为了扶正压邪,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把一头大难不死的猪戴上高帽,搞的是啥名堂?
这头猪能在废墟中存活36天,充其量也只能把它的故事划到“奇闻趣事”的范围,有点不可思议,确实是个奇迹。一个博物馆的馆长慧眼识“猪”,给猪以名分也就罢了,但认为“这头猪用生命记录了抗震救灾”,就有些牵强了。36天,只不过是一头猪的生存奇迹,何以和“抗震救灾”挂上了边?
取个小名“36娃儿”,大名“朱坚强”,再让猪见证全国上下众志成城抗震救灾,这一系列的包装和正名,无非是玩个“噱头”,有借猪炒作的嫌疑。说起“朱坚强”,必想起这有创意的建川博物馆馆长樊建川,更会好奇地瞧瞧这样的馆长,会有什么样的博物馆,这也是人之常情的事。这样一来,“朱坚强”的价值才真正体现出来。或许,将来的一天,“朱坚强”“寿终正寝”时,会有个“朱坚强”标本出现在博物馆。
或许,我是误解了樊建川馆长的本意,但在一头猪身上总结出“坚强”的品质,是纯粹的主观主义在作怪。如今,随意推测、标新立异、乱戴帽子等主观代替客观的现象屡见不鲜。不去尊重事实,主观歪曲事实,有的是自身素质影响了判断是非的,但如果是主观故意,就叫人难以接受。
樊建川馆长以高价购买“朱坚强”,并支持其主人1万元用于灾后重建。如果樊馆长想借猪献爱心,帮助一个灾民重建家园,尽管“特别”了点,但还是值得称道的,毕竟是献爱心。
也许多年以后,人们说起“那年,那猪,那事”,会惊叹一头猪顽强的生命力,但同时,又因为人为的戴高帽、树典型,让这只猪成为一个笑料。
作者:严朝霞
稿源:三秦都市报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