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张孟苏事件”回放:
7月13日,《楚天都市报》以《一个“非尖子生”的“传奇”故事》为题报道了武汉东湖中学毕业生张孟苏在一场招生咨询会上,因一个不经意的助人行为,正好被来自新加坡一所高校的老师看在眼里,对方主动提出给张孟苏一次面试的机会。在面试中,张孟苏展示了自己的才艺,英语中文并用,最终征服了面试官。尽管高考分数不高,但被新加坡政府理工学院预录,并提供20万元的人民币奖学金。
这篇报道在互联网和一些平面媒体上引起巨大反响。大部分报道对此给予了肯定,认为新加坡学校能够录取张孟苏,并提供奖学金,给我们有启示作用。
张孟苏近乎传奇的遭遇同时也被广泛质疑。有媒体为核实其真实性,打电话到新加坡,新加坡政府理工学院等几所大学均不知有此事。从事新加坡政府理工学院招生中介工作的某机构负责人质疑张孟苏被新加坡理工学院录取一事“是又一个周老虎事件”,甚至表示:“如果录取张孟苏是真的,那么新加坡政府理工学院录取采取了双重标准,我将起诉学院。”
就在人们等待湖北的“周考虑”何时出笼,或者等着看某那家中介公司如何打这场跨国官司之时,今天的《楚天都市报》对此事进行了详细的后续报道。关于这篇后续报道本人不在这里赘述,点开以下网址,应该很清楚了。
我无意对所谓“张孟苏事件”评判谁是谁非,只是想通过这件事,谈谈我由此产生的一些联想。
联想一。楚天都市报是一家负责任的媒体。该报事后不仅进行了详实的调查,并对以前报道中的一些和事实有出入的地方及时进行了澄清,并向读者做了诚恳的道歉。“本报在前期采访报道中,虽然出于良好愿望,但未能及时与新加坡方面核实有关细节,导致部分报道内容与事实不符,在此谨向读者致以真诚的歉意。”这种实事求是,勇于负责,及时纠错,主动道歉的做法,让人敬佩。在下孤陋寡闻,我以为一个在全国有着很大知名度的报纸因为一篇报道而主动承担责任,向读者道歉,还是不多见的。
联想二。相比之下,不少媒体的报道,却是不负责任的。如称张孟苏是低分考生,就不太准确。不错,张孟苏考了445分,并不算高分,但也过了湖北第三批本科436的分数线。为了追求新闻效应,有媒体以《低分考生助人为乐被新加坡学校录取》为标题,其“低分考生”是不妥的。相比之下,楚天都市报《一个“非尖子生”的“传奇”故事》定位就要准确得多。成天舞文弄墨的记者和编辑们应该知道,“低分考生”和“非尖子生”的意思是不一样的。正如张孟苏本人所说“我不是低分考生,也不是因为乐于助人被预录,我通过了新加坡校方面试,是我的各种获奖经历、综合表现打动了对方。”此外,楚天都市报在报道说,因为下雨,张孟苏主动上前帮别人的忙。而有媒体写道,她的浑身被雨淋湿。这样的描写是不有些想当然呢!我想,这些记者或者编辑,不知道学过新闻学这门功课没有。如果没有,应快快补上,看看“新闻”最重要的是什么哦!
联想三。我们的社会和新闻舆论,应该给当事人多一些关爱、理解和帮助。也许大家出发点是好的,可张孟苏毕竟还是一个未出校门、刚成年的18岁的高中毕业生,铺天盖地的质疑、或者赞扬,对她今后的学习和成长是极不利的。楚天都市报在今天的后续报道结尾的一段描叙和议论,我以为很好,不妨转录如下:
老师呼吁:多给孩子留些空间
“好多记者找我,有的甚至在我家门口守着,晚上我都不敢回家,还有人把我的老师跟‘周老虎’比,我非常气愤。”张孟苏表示自己精神压力非常大,“不愿意接受采访,是因为担心影响办理签证,但这件事已经影响了我的学校、老师和家人,我才出来作一次澄清。我已经买了火车票,谁再逼我,我就逃走。”
张孟苏的一位老师表示,张孟苏毕竟是一个刚刚高中毕业的孩子,以后还有很长的人生道路要走,希望公众多给她一点空间,不要给她施加太大的压力。目前一些媒体对这个孩子逼得太紧,不是负责任的表现。
本报在前期采访报道中,虽然出于良好愿望,但未能及时与新加坡方面核实有关细节,导致部分报道内容与事实不符,在此谨向读者致以真诚的歉意。报道引起质疑后,本报一方面派出专人核实此事,给读者一个交待;另一方面和学校老师们一起,尽最大可能避免此事件对一个18岁的孩子造成更大心理压力。我们期望张孟苏能尽快从这一事件走出来,回归正常生活,也希望各方予以谅解。
……联想似乎还有很多,留待以后再说吧。
眼下,张同学已收到了新加坡学校的预录通知书,正在办理去新加坡的签证。衷心祝愿她能够顺利拿到签证。同时也希望她能通过刻苦努力的学习,实现自己的梦想。
稿源:荆楚网
作者:和风细语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