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评一家报纸的"道歉"
发布时间: 2008-07-21 11:15 来源:
进入电子报
新闻报道犹如搭上“过山车”,忽上忽下,若隐若现,让人无所适从,瞠目结舌。这种情形不时出现,近来又有新一波高潮袭来,几乎每周甚至每隔两三天就有一条新闻,今天“隆重推出”,明天即遭质疑,乃至被否定,后天又“柳暗花明”,跌宕起伏,扑朔迷离。其中,“张孟苏事件”便是具有代表性的一例。
7月13日,楚天都市报以《一个“非尖子生”的“传奇故事”》为题报道,称武汉高三毕业生张孟苏高考分数不高,却因助人为乐,且综合素质高,被新加坡政府理工学院预录,并提供20万元奖学金。报道甫出,即刻引起广泛反响,而质疑之声也不绝于耳。经过多家媒体连续数日的追踪,总算搞清楚了,张孟苏是被一家新加坡私立学院预录,经过学习并通过相关考试后,才能进入政府理工学院(共有五所学校)就读。显然,最初的报道有多处失实。因此,5天后楚天都市报在澄清事实的报道中写道:“本报在前期采访报道中,虽然出于良好愿望,但未能及时与新加坡方面核实有关细节,导致部分报道内容与事实不符,在此谨向读者致以真诚的歉意。”
道歉,总比狡辩、抵赖、死不认账好得多,应当欢迎。其实,类似这样的失实报道在楚天都市报并非首次,但似乎老毛病总也难改。道歉固然是好,不过假如不汲取教训,就很难说将来不会再犯。所以有必要对这个道歉作一点分析。
“虽然出于良好愿望,但未能及时与新加坡方面核实有关细节”。新闻报道以事实为本,以真实为生命,哪能仅仅“出于良好愿望”?“出于良好愿望”实质上就是主观、故意造假的托辞。这也就是“正面报道”中造假的思想根源。以为只要是“正面”的报道,只要社会效果好,就可以“不拘细节”甚至“不拘事实”,夸大其词、编造情节。这是新闻报道之大忌。过去及至目前,把先进典型人物肆意拔高,成就报道中把“一”当“十”,盖源于此。
“未能及时与新加坡方面核实有关细节,导致部分报道内容与事实不符”。新闻的五个W一个H,每一个元素都应该是真实的,任何细节也不该失实。所以在公开报道之前,就需要查证信源、核实真相,来不得半点敷衍、马虎。这本来是新闻记者的“应知应会”,是新闻工作的ABC,可是何以不加核实便匆匆报道呢?浮躁?浮躁。浮躁!
需要注意的是,当初《一个“非尖子生”的“传奇故事”》这则失实报道,在报纸上署名的竟有六人之多!其中两个记者、一个通讯员,还有三个实习生。以六人之力,完全可以多方查证、核实,把基本事实、细节搞清了、搞准了,再公开报道也不迟呀!可是,就这么报道出去了。事后遭到各方质疑,才去进一步采访。而此事,不良影响已经产生,伤害了当事人张孟苏,也损害了新闻真实性原则和新闻媒体的公信力。
且请看几条网友对此事的议论:
“现在的记者,总是先捕风捉影,然后断章取义,发搞(稿)赚眼球。最后又打自己耳光,再赚眼球。最后倒霉的还是老百姓。”
“这年头说话一定要慎重,尤其对媒体,不要相信他们,他们就是一群苍蝇,到处追逐臭肉,追求卖点。这个社会已经疯狂了,要学会自我保护,千万不要贪心、表现,除非你已经准备好了裸奔,否则不要加入跟媒体打交道的行列。”
“什么叫'''部分报道内容与事实不符'?苍天啊!这是怎样的春秋大笔?大地啊!这又是怎样的真实的谎言?我为有这样的同道而羞愧!! 此调查一文,不看则已,越看越来气!!倘如评今年年度十大假新闻,我以为此事件当之无愧入选榜首!!!”
楚天都市报道歉后,有人撰文为之喝彩,认为“一个在全国有着很大知名度的报纸因为一篇报道而主动承担责任,向读者道歉,还是不多见的”。这也对,楚天都市报的影响确实越来越大。但是越是影响大,就越是要谨慎、严谨、高度负责任。我们不愿再见到类似的“道歉”,更不愿再从这家报纸以及其他媒体上读到“出于良好愿望,但未能及时核实有关细节”的新闻!
稿源:东方网
作者:怡然
(本文来源: 编辑:吴双建)
关键词:张孟苏
荆楚网版权相关声明:
① 本网欢迎各类媒体、出版社、影视公司等机构与本网进行长期的内容合作。联系方式:027-88567716
② 在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联系方式:027-88567711
③ 本网原创新闻信息均有明确、明显的标识,本网严正抗议所有以"荆楚网"稿源的名义转载发布非荆楚网原创的新闻信息的行为,并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④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