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渤宁:莫待“上医”“冯唐易老”
发布时间: 2010-02-01 09:29 来源: 荆楚网
进入电子报
2009年9月25日 ,在临退休的三个月之前,经过36000多市民无记名投票,她从20000多名医生中当选“武汉市人民满意的好医生”。当年底,她当选为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先进个人。今年初进京领奖时,李克强副总理接见并鼓励她,“你毕业于同济医学院,却能沉到基层,真不容易。”( 1月28日《武汉晨报》)
“能沉到基层,真不容易。”君不见,各行各业,林林总总,人们纷纷削尖脑袋,脱离基层,钻进机关,浮生优游,名利兼收!连“人才”和“选拔人才”,也总是从基层“脱颖而出”或“提拔重用”——似乎是“人才”,就不该“浪费”在基层!基层,繁杂,辛苦,相较更多风险和责任,而更少机会和待遇,所以,不论是“体制”,还是“人性”使然,人们都不愿终身“困顿”于基层,都希望早日“蛟龙脱离浅水去,猛虎挣脱锁链来”,飞黄腾达,改变命运!
能沉在基层,有这种追求和坚持,实属不易!所以李克强副总理为她深深感动!
她,王争艳,自1984年从同济医科大学本科毕业起,即在武汉市汉口医院(原汉口铁路医院)开始了医生生涯。做了11年的内科住院医师后,在医院下设的四个门诊站点担任全科医生,最后成为一名社区医生,直到2009年12月22日正式退休。这一年,她55岁,头发已经花白。可以说,她把一生都倾注在了基层。
但即使在基层,从来没有“脱颖而出”或“提拔重用”的机会,她仍然从来没有过自暴自弃!没有改变初衷,没有放弃理想,没有委屈和愤懑,更没有索性“破罐子破摔”,将委屈和愤懑转嫁给自己的病人:她从医25年,平均单张处方不超过80元——处处为病人作想,这,就是“能沉在基层”最好的证明!
她“沉在基层”,身处卑微,却愈显出内心的执着和高洁。一代名医裘法祖,曾给她上过大课。裘老仙逝时,王争艳自觉没资格以弟子名义送行。但是,她依然能背出裘老师25年前在大课上说的一段话:“先看病人,再看片子,最后看检查报告,是为上医;同时看片子和报告,是为中医,只看报告,提笔开药,是为下医。”她是这么背的,她也是这么做的。她对每个病人都严格的执行教科书所教“视、触、叩、听”原则。因此,她自信地说,病人走进诊室10分钟,她心里就有谱了。不论是医德还是医术,她自认是裘老合格的学生。
在物资上,她很贫穷。但却像古代高士颜回一样“不改其乐”!王争艳本人,现在每月收入两千元左右,丈夫是车工,每月扣除三金的净收入约六百元。一家三口18年来住的房子不足50平方米,读大学的儿子,至今还睡在阁楼上。一家人很少上餐馆,家里的电视还是17吋的老古董。这样的生活,她已经习惯,一分钱一角钱都会攒起来放在小盒子里留着买菜用。她不觉得苦。她先后呆过4个门诊站点,每到一处,既有老病人辗转追随,又有新病人聚少成多——为病人所信任,这是她最大的快乐!
对一般人来说,能沉到基层,真不容易!她却“沉”得很容易,很快乐!使天下之人,想见其为人,真不愧为“上”!
由此我想:我们一个13亿人口、幅员辽阔的大国,能像她这样“沉”到基层的人又有多少呢?王争艳在基层默默无闻一生,在临退休的前三个月才获得一个“武汉市人民满意的好医生”称号,假如这个评选好医生的活动晚开展三个月,她岂不是终身将与其失之交臂?而她是很看重这个“荣誉”的——她视之为老百姓为她送别的歌声——虽然她素来把一切名利看得那么轻,从来不争不要,从不放在眼里心底!现在,王争艳总算是得其所归,但天下仍然被埋没于基层的千千万万个“王争艳”又有谁关心?有谁歌颂?将何时被谁“发现”?将“吾谁与归”?!
王争艳的事迹经媒体竞相报道后,全国上下,广大网友纷纷为之感动。其实,除了敬佩和称颂,网友们更有一种悲怆、郁结情怀的“借题发挥”及宣泄。沉到基层,最终得到肯定,固然是一种光荣;而“光荣”之前的种种苦境,又有谁知?!古有“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今有“熟视先进,无睹雷锋”!基层的生态,决定了人们常常不愿、难以长期尽职尽责“沉在基层”!
假如我们把基层责、权、利、荣的事再理顺一点,假如我们把阳光和雨露往基层再多洒一点,或许,我们还会发现更多的上医、上警、上师、上农、上工……而他们,在未被发现之前,也不必感觉在孤军奋战着;或是一面苦苦维持“上”的气节,一边却不得不在贫穷窘迫的“下”里漫漫煎熬着……
与其任自生自灭让大浪淘沙日以减少,最后只留下一些稀少的有志之士慢慢煎熬修炼“苦成”“上境”,不如改善基层发展的环境和生态,让更多更多的人甘于乐于向往追求自觉归依于“上境”!
稿源:荆楚网
作者:张渤宁
(本文来源:荆楚网 编辑:余宽宏)
关键词:张渤宁
荆楚网版权相关声明:
① 本网欢迎各类媒体、出版社、影视公司等机构与本网进行长期的内容合作。联系方式:027-88567716
② 在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联系方式:027-88567711
③ 本网原创新闻信息均有明确、明显的标识,本网严正抗议所有以"荆楚网"稿源的名义转载发布非荆楚网原创的新闻信息的行为,并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④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