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武大三名师生在该校校园网发表公开信,建议学校修改现有的校徽、校训、代校歌,恢复使用“国立武汉大学”时期的校徽、校训和校歌,恢复民国时期“精神标签”。此信在网上引发热议,据悉武大校史研究会创始人吴骁是公开信撰写者之一。目前高校校训同质化、标语化现象严重,其中有192所学校的校训为“四词八字”的口号式,比例高达75%,武大作为百年老校也难脱窠臼。(《武汉晚报》)
校训本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是学校办学理念、治校精神的反映。可不知何时,中国大学的校训变成了口号,空洞、刻板、雷同、单一,既没有文化感染力,又不能体现大学的精神内涵,更不能体现大学悠久历史传统。"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观望国内数千所大学的校训,看到的是失去感召力的校训,是单薄的口号,而不在是体现大学风貌的“广告词”。
所以武大的校训必须改,因为它改的不仅是武大的校训,而是武大的大学精神。儒家文化讲究“和而不同”,大学精神是"和",而大学的特色应是“不同”。民国之所以出大师、出名校,自是与当时大学的发展理念密切相关,与大学育人的作用密切相关。
在一问卷调查网站上,“你认为每所高校都有设置校训的必要吗”的肯定回答占74.68%。同样“你觉得大学校训育人作用是否明显”回答中明显的只占24.03%。数据最有说服力,校训必须有,但是目前高校的校训没有发挥出起育人的作用,为何?肤浅化、口号化的大学校训太多太烂。
究其原因,首先是高校在办学定位上存在偏颇,导致了校训不能很好地体现学校特色和办学目标。其次,高校的管理模式单一雷同、大学的“官本位”思想作祟、大学对自身定位不清、大学文化的创新缺乏活力等因素造成现有大学校训现状千遍一律、雷同重复。
哈佛校训的24个启示中指出:大学不是单纯适应社会的产物,而是开启智慧、追求真理、传播知识、弘扬文化的重要场所,担当起引领社会发展方向的神圣使命。大学校训应该具有鲜明的个性化、时代性、导向性,如果校训同质化、标语化严重,只会让“大一统”的大学失去失去精神标签,失去大学本应有精神魅力。
校训是大学文化的积淀和凝练,是一所高校无形的“精神财富”,对内能形成一种文化上的向心力;对外则是学校个性和精神面貌的缩影。雷同的校训,说明大学文化单一、缺乏创新的动力,丢失了大学的特色风格,形成不了自己的“广告词”。因此,如果大学在制定校训上受社会化影响过于强大,受行政映射过于明显,导致不能有独立思路,就无法丰富大学文化的多元化,最终的后果是使大学失去了独立的大学人格,那是十分可怕的。
稿源:荆楚网
作者:吴敏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