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本科从一所普通院校毕业,之后考入名牌院校读研,是否能和名校直接读研的“根正苗红”的学生一样找到高薪工作?答案似乎是否定的。近日麦可思一项调查显示,单位用人对应聘者的“本科出身”存在“名校偏好”。(《北京晚报》11月22日)
微博上有一段子:一三流院校的学生应聘某知名银行,不料被人事经理以不是重点院校为由所拒,学生向校长抱怨,校长说:不待见的银行,我现在就这个银行把我们学校的学费存款从取出来,如果还不招聘你们,就发动全校两万多名学生的家长全部取出在这家银行的存款。末了,银行同意该校学生应聘。
段子固然好笑,但是反思却冷峻而深刻。用人单位"钟情"名门子弟,二三流院校的学生无缘于公平的就业市场,就业歧视如同针刺一般扎痛广大毕业生的心,抱怨也好,愤慨也罢,社会的现实却残酷的让你只能低声吟唱"偏偏喜欢你"。名校生被受用,因为他们身上被贴了一些标签:211、985、省重点、国家重点。。。但不可因此论断名校毕业生必将成为社会精英,一般的本科生就被自动站队到社会底层。
技校生被热捧,名校生被钟爱。一边是本科生"回炉"技校学技术,一边是名校生百里挑一,位于中间的普通本科生尴尬而无奈,只能在夹板中艰难存在。技校生容易上手,技术性能强,性价比高,容易出效益;名校本科生源质量,性价比也高,因此本科“出身”越好,不仅起薪越高,职业中期收入增长也领先。而在全国中最中间最庞大的本科生人群却只能被无情的就业歧视"边缘化",自生自灭。
就业歧视喊了很多年,专家言此:市场经济激烈的竞争无法规避用人风险,所以在人才竞争中唯有择优而用。无形中这种歧视变得顺其自然,毕业生无力辩解。那么学生是学校培养出来的,在对客观社会一再追究固然是为讨回公平,但是能否从主观上找原因呢?
在这个热就业的关键时刻,我们需冷思考一下大学人才培养的可行性。普通本科院校在高等院校中的数量和规模都是是中国高等教育的中间力量,他们在人才培养上如果能够走特色行业人才培养之路,摆脱一味为建立所谓的"综合性大学"而盲目办学,每个学校形成自己的特色办学体系和人才培养工程。如此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一方面既可以贴上行业领先的标签,另一方面又可吸收高职技校的优势,掌握行业知识和技术,如此在就业过程中即可跳开"就业歧视"的包围圈,企业雇主自然不会只对名校生"钟情",真正打一个就业的"翻身仗"。
稿源:荆楚网
作者:吴敏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