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召开的湖北省政协十届五次会议上,政协委员仇小乐提出:应加大对地方特色剧种(汉剧、楚剧、黄梅戏)的保护力度。他提出了政府以钱养事、市场运作、设立保护基金等一系列的构想和建议,条条都很有意义。(荆楚网1月11日)
如何保护荆楚文化和传统戏曲?我觉得,地方剧种正在衰亡,传统戏曲的生命活力必须靠积极保护才能激发。而最好的保护就是推动其更深入地走进群众,更好地年轻化和通俗化。
因为工作关系,我多次观看花鼓戏院团的演出,也感受到地方戏曲当前的生存危局。尽管近年来因为地方文艺院团主动市场化,政府也扶持,群众富裕了红白喜事愿意接演员唱戏等原因,呈现出复兴的状态,但这些掩盖不了其受众减少、市场萎靡的困境。每次演出都能看到台下坐的都是中老年人,年轻人寥寥无几。有业内人士不止一次地向我提到,这些人老去之后何人再看花鼓戏?
其实,戏曲作为农耕时代的传统艺术,面对网络时代的多种文化娱乐方式夹击实属正常。但面对被网游、电视争夺走的受众,我觉得传统文艺工作者完全可以不必悲观,完全可以有更大的作为,更好的前景。
比如说,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演遍两岸四地、大江南北,甚至漂洋过海,场场爆满,创下昆曲演出史的纪录。再比如,二人转这样一种黑土地上的民间文艺,被赵本山改良发扬,不仅火到了春晚的舞台上、央视的屏幕上,还形成了庞大的文化产业帝国;本已式微的相声,近年来在郭德纲手里弄的热闹非凡,一票难求……
成功的例子不胜枚举,或许他们的成功多有特例,不易复制,但起码提供了一个样本,一些思路。那就是,地方戏曲、传统文艺不能束之高阁,搁之殿堂,要深入群众;也不能拘泥现状,只看眼前,要下功夫与时俱进地创新,导入更多生活的、现代的元素。只有把群众作为父母,挖掘最大范围的受众尤其是年轻的受众,让这种文艺形式植根于群众心中,那么,才能有生命力!
这几年,看到一些地方文艺院团已经进步明显,比如剧本生活化、台词追求网络语言、服装变化明显、主动走出剧场……这些举措,让群众认可度越来越高,但它们由于实力局限,略显粗糙,离专业化、产业化的成功转型目标还很遥远,这就更需要政府积极地保护。
湖北建设文化强省,发展地方戏曲迎来了保护和传承的黄金时期,希望地方院团继续加强创新,以市场为导向,用年轻化和通俗化推进改革,那么,生命力肯定有保证。
来源:荆楚网
作者:樊涛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