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着吊瓶,读书写字。不得不让人联想到“悬梁刺股”的故事,不过“吊瓶班”的结果似乎有点不尽如意,就像媒体报道的那样“无一人考上重点大学”。考不考得上重点大学是另外一码事,也不能将原因全部摊在“吊瓶”的身上,毕竟它尽力了也是无辜的“戏谑”对象。原本该校希望这种特殊的给养方式能够给学生的心理打气,校方还是希望能够取得好成绩,只是这一次是教育的脖子被高高地吊起,这样的结果令人心酸和难过。
不过对于学生、学校、家长而言没有什么,高考一年一次,学生可以复读,家长可以继续陪读,学校也可以希望下届学生创造新的辉煌。高考成绩的好坏决定不了这些学生最终的命运与人生,毕竟他们还年轻可以重复的机会很多。不过,为了高考,采取另类方式的复习也并非稀罕之事。笔者觉得吊瓶曾经是疗伤止痛的良剂,如今的这个“吊瓶”确实吊足了人们的胃口,感觉确实那么地有点反胃。呕吐之中夹杂着些许凉意。
“吊瓶班”的产生只是追逐优胜下的缩影,曾经的不问人本问成绩的简单做法为此次后果买了单。相比城市学生疯狂培训,农村学生留守打工的尴尬局面,教育确实吊足了不同人的胃口,只不过城里乡外的学生家长都伸长了脖子去瞻仰更高的起点。赢在起点,就是赢得未来吗?家长们肯定愿意相信赢在起点,只不过对于乡村学生家长而言,即使伸长了脖子也未必能够获得教育那瓶“吊瓶”的给养,城里的学生家长获得了教育“吊瓶”的给养也未必能够让其茁壮成长。
本来教育就是个“吊瓶”,就是个匍匐前行的少年,因为有病有弊所以走得慢走得艰难,自然就光怪陆离,让学生家长跟着不知所云。教育本身的积弊难除,其输出的给养无非就是人人争抢的“虚名”。而《三国志》曹操的一句话就形容的非常精辟,慕虚名而处实祸。之前爆出“史上最牛高考班”求一“最牛”虚名自然就处于媒体公众的持续关注中,好则勉之,差则斥之,这只是该校自身的慕虚名。而对于家长学生而言,农村学生家长希望改变命运融入城市化的浪潮中,能够有一张教育经历的名片,作为直通城市的入场卷;城里的学生家长期待教育能够巩固和强化其城市名片的作用以求更进一步。每个人都去争取教育的黄金效应,自然就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论调,需要一个给自己的正名。而对于正名的方式方法以及后期效应,似乎不是教育所关心的事情,教育把学生家长的读书情节兴趣吸引至最大化。
读书至上的背后是无尽的付出,至于回报如何,家长们和学生们则只能通过读“好”书来取得希望的成绩,“好”是个名词也是个动词,“好”书就要求最大投入的最优教育资源,故而“吊瓶”给养也不失学生家长心中的良策,而硬件资源匹配的同时也顾不了学生家长的些许担忧就让学生搏一回“悬梁刺股”般的故事甚至可以不吃不喝“献身”教育。
“吊瓶班”无人上重点大学的新闻被揪出,对这些学生家长实在没什么,但对于教育本身而言,吸引着家长学生伸长脖子的同时,教育本身的脖子亦被“反吊”,且吊的不轻,窒息的呼吸让教育步履艰难。
稿源:荆楚网
作者:肖虎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