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中青报以《谁来执掌760亿元地震捐赠》为题刊发报道,清华大学研究团队调查:可能80%左右的地震捐资进入了政府财政专户,变成了政府的“额外税收”,由政府部门统筹用于灾区。
经过门户网站转载,这则新闻瞬间引爆了网民的热情。不客气的评论有之,理性的分析和建议也有之,归纳网友和各方评论,主要集中于三方面:捐赠不应变成政府的“额外税收”,政府使用地震捐赠缺乏透明程序,应该培育民间组织帮助政府使用捐赠。应该说其中不乏对政府的误解。
截至去年11月,全国捐赠的资金为652。5亿元,其中政府直接受捐约占58%,约379亿元。这笔钱,毫无悬念地,由政府部门来管理。当然,这不妨碍我们坚持认为民间组织应该发挥更大作用,长远看,这也是必然之路。谁来使用尚可论证,面对质疑,政府理当自证清白,用透明和公开保证善心善意不被伤害。
可以假设的是,把这760亿元的捐赠全部交给民间组织支配,无论政府还是所有国民,多半也不会放心。这则报道中的另一组调查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60。8%的受访者认为,救灾时,社会捐赠资金应该由政府统筹使用。
并不意外,无论政府还是民间组织,在执行能力、财务公开、信息透明方面做得都不够正规和完善。间或曝出的丑闻,更是令大部分民间组织的公信力大打折扣。无论捐赠本身还是使用捐赠,都不是交给民间组织或者政府就完事。
更深入分析,不同的民间组织应有不同的宗旨,搞教育的,搞扶贫的,针对残疾儿童、妇女、老人的……甚至这些机构定位也不同,资金筹集型的,或者操作型的。捐赠人要明确自己想把善款用在哪个方向,然后再去选择最合适的民间组织;捐赠之后还要保证捐赠人的知情权,以确保捐赠达到效果。但这些做得都还不够,大部分捐赠也就毫无意外地流向了政府。
这才是关键。大部分捐赠流向政府和民间组织“不会花钱”、甚至生存困难,本质上是同一个问题。因为培育、壮大和规范民间组织,必然牵涉民间组织本身遇到的法规困境;解决政府捐赠使用透明问题,涉及政府信息公开和政治治理。更不可回避的是,我们对民间组织不放心和对政府有质疑一样存在。只要涉及到钱的地方必然与权力产生联系,无论政府来做还是民间组织来做,都可能产生腐败。
但小政府大社会是我们必然的追求,所谓“大社会”说的就是民间组织成为公民社会的中流砥柱。现实种种不容乐观的现状是隐忧,时不时刺激公众神经,但正视这些忧虑,并破除这些荆棘,是政府和立法者当谋更当早谋之事。地震捐赠或是最好的契机,顺势借力,必将深刻推动中国社会变革。
稿源:长江商报
作者:银玉芝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