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官员发表在最新一期《中国经济周刊》上谈论“三公”经费的文章引起了巨大争议。文末指出:“三公”经费并非越少越好,更加合理化,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比如县长是处级干部,原则上不能配车,但是也不能让县长骑着自行车到处去开会、检查和应急。
平心而论,这篇谈论“三公”经费的文章,大部分内容都是中规中矩的,比如,“三公”经费的含义要有严格的技术标准、会计标准,“三公”经费要更加透明等等。
任何事情都是过犹不及,如果将“三公”经费压缩到县长骑自行车办公,当然不见得是好事。从这里说,“三公经费并非越少越好”似乎是一种理性表达。但是,在“三公”经费公开都成问题,更别说大幅减少“三公”经费的当下,谈“并非越少越好”,就是过度理性。
站在公众的角度,当然是“三公”经费越低越好。当前“三公”经费高位运行也是现实。“三公”经费首先需要做到的是透明公开,然后是预算的硬性约束和逐年压缩,直到“少了不好”的最终平衡。
稿源:楚天都市报
作者:舒圣祥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