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日,有关部门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职工大会上宣布,袁振国不再担任院长等职务,教育部同意其辞职。(7月30日《新京报》)
袁振国此前深陷舆论风暴。先是“公费携妻出国考察”,11天行程中仅约10小时用于公务,游览包括赌船在内几十个景点;后被指在四川出差时,差旅费用超标,有人晒出了9952元餐饮发票及3864元住宿发票。
可惜的是,直到他提出辞职,这些事情都没有得到证实或证伪。或许,主动提出辞职,虽然没加“引咎”,也算是从另一侧面印证事件有一定的真实性。此举呢,算是对公众有个交待,当事人以及单位也能保全面子。而且,客观来说,主动“辞职”比起被组织“免职”,算是有勇气多了。
不想为袁振国喊冤,但他的确是一个牺牲品。出国考察即为出国旅游,在一些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都作为隐性福利存在。可以说,在中国教科院,不光是院长,恐怕不少人,都大方无愧疚地享用过。出国之前,找个由头,出国归来,写个报告。学到多少能用的知识,当事人心里也有数。
袁振国的不幸,就在于其旅游行程的遗失,被人抓住了把柄。如果纪委从内部账目查起,有多少袁振国,要“免职”或“辞职”呢?
因公出国,每个部门每年都雷打不动地列支经费,全国相加总量惊人。当前严控之下,公款出国的情况依然还在。很多人现在要做的,不是“拒绝”,而是想方设法保密,不被抓住。
当然,真正的出国考察,走出去学习先进的理念,本身不是什么坏事。只是,这些考察更需要强有力的规则和考核加以规范,能避免“出国考察”异化为“出国旅游”,让考察的效果落在实处。
否则,那些变味的考察,还真是没有存在的必要。
来源:楚天都市报
作者:吴双建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