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安工作的小魏准备捐献自己的骨髓,谁知血站和骨髓库均表示,今年采集骨髓的任务已经完成,要捐献只能等到明年3月,小魏不明白:“怎么捐献骨髓还有任务?”对此,陕西骨髓库资料管理科的工作人员表示:受财政经费限制,每年各省市募集捐献骨髓志愿者的工作都有人数限制。(11月17日《华商报》)
在传统文化和民众心理的制约下,国人对于捐献骨髓等公益捐献行为的认知和接受,经历了一个漫长过程,有今日的认可度,殊为不易。作为个体而言,通过捐献,与他人共享生命的珍贵和期望,是人生的重要决定,相当无私,也相当需要勇气。寄托于个人牺牲的善意,却遭遇了冰冷的拒绝话语,难免让人如鲠在喉。
对于这样的落差,陕西骨髓库的回应很简单——缺钱,说到底就是,财政投入不够,组织力量不够,所以,相关服务也只能“看菜下饭”。这种程式化的思维,偏离了慈善公益事业所提倡的“人道、博爱、奉献”精神。即便“不够”客观存在,作为官办公益组织,也应恪尽职守,极力促成每一次捐献行为的完成,而不是用敷衍式的工作语句待之。
在民众眼里,这些公益组织,不仅是事务性的工作机构,更是慈善公益精神的象征和寄托。一些缺乏人文关怀的疏忽,哪怕只是个人行为,对组织的公信力都会有影响。“捐献难”的出现,正反映出此类机构工作上的许多细节问题,譬如人性化服务缺失、工作方法不专业等等。
当然,我们亦不能忽视,财政投入不足给公益事业造成的困境。人人都知道,公益事业体现了社会文明与良知,发展公益事业很重要。要建立科学、良性、专业的公益活动组织,仍有着很大的努力空间。一方面是极大的现实需求,一方面是投入不足、工作不到位所造成的各种捐献阻碍,如何解决这一矛盾,让公益事业走出形式主义的困境,不要辜负捐献人的勇气和爱心,实在值得主管部门和公益组织反思及深虑。
稿源:楚天都市报
作者:屈旌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