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帮助亲戚解决与广州番禺区一家4S店的纠纷,34岁的男子赵某爬上广州的猎德大桥,上演了长达14个小时的“跳桥秀”。直至7日凌晨2时许,该男子方通过消防云梯返回路面,造成附近路段长时间交通堵塞。根据广州警方7日的通报,赵某涉嫌“寻衅滋事”被依法刑拘。
自2011年以来,广州的海珠桥、猎德大桥、解放大桥等城区交通繁忙路段已经上演了数十次跳桥事件,其中多数为非自杀性质,且所涉案件与广州无关。广州无奈地被网民戴上了 “跳桥示范城市”的无厘头帽子。
网友评论认为,对跳桥者的极端“行为艺术”应辨证分析,区分情况,不能一味同情,也不能一味谴责。有的人是恶意跳桥,甚至蓄意聚众闹事,对这类人严惩不贷,没什么好商量的。但也有被逼无奈、投诉无门的跳桥者。依法,这类人群应由公安部门处理;依情,则应引起社会反思,需加强社会综合治理,解决群众实际问题。
梳理广州的多起跳桥事件不难发现,跳桥者的利益诉求多种多样,或因司法不公,或因民事纠纷,或因心理受挫,或因生计困难。按照跳楼者的逻辑,跳桥可以引发舆论关注,放大社会同情,即使自己被行政处罚或刑拘,但如果自己反映的问题得以重视或解决也算“值了”。可另一方面,跳桥也制造了不菲的社会成本,如交通堵塞、救人设备投入、公众时间侵占等。
跳桥者多是弱势群体,由于正常的维权和表达途径不通才“出此下策”,值得同情;但从法律意义上讲,恶意跳桥者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秩序,损害了公众利益,依法应得到惩处。
在一个诉求表达多元的社会里,即使能杜绝“跳桥”,也不能杜绝“跳楼”“跳塔”。说到底,杜绝扰乱公众秩序的各种“跳”,从根本上还是要疏通群众正常维权和表达诉求的途径,把问题解决在涉事人萌发跳桥想法之前。 新华社6月7日电
稿源:楚天都市报
作者:田建川
(作者:黄珺)
编辑: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