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评论 > 报系言论

更多

湖北日报:校训的认同感不在字面而在践行

发布时间: 2014-08-28 08:22:56  来源: 荆楚网  作者:杨朝清  进入电子报

  近日,各大高校陆续迎来新生报到。有媒体报道,学子们最先注意到的,往往是校园里刻在石碑上的校训。记者选取北京市内54所大学的校训进行统计发现,“勤奋”与“创新”两词出现率最高,均为20%。
  校训作为一个学校的历史见证和精神传承,不仅是一种朗朗上口的文字,同时也是一种文化象征,是一种区分高校差异或者用来表明学校品位的文化符号。因此,校训得到了国内外高校普遍的重视,将其作为了解学校的一个有意义的窗口。
  校训同质化的背后,是人才培养目标个性和特点的缺失。生搬硬套、跟风从众地使用一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字眼,固然不会出什么差错,却难以得到学子们的理解和认同。许多大学生认为校训只是学校的“应景之作”,对于他们个人而言“很空”、“没多大实际意义”、“不能深入人心”。校训的目标是“使个人随时注意而实践之”,现实情况却令人担忧。
  不论是迎合权力意志的“领导说了算”,还是“跟着潮流走”的跟风从众,抑或“东施效颦”,部分校训由于没有体现学校办学历史和文化特色,没有充分吸纳多方意见,最终落入“假、大、空”的形式主义窠臼,对师生没有普遍的、长期的、强烈的行为感召力和约束力,增加了校训和师生的距离感和隔阂感。
  不同的高校在历史沿革、专业设置、学科建设、学风校风等方面都具有差异性。因此,我们不能将一些雷同词汇塞进校训之中,之后再让它们开始一段共同的命运,接受相似的对待,规训出相似的反应来;而是要将“差异化视角”融入办学者和教育者的价值观念,充分挖掘自身的办学传统和文化内涵,提高校训的社会基础。
  一个经典的校训,绝不是想像和复制而来,而是从历史记忆和校园文化中提炼、创造而来。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正是有了朱自清、徐銤等爱国人士的背后故事,才更加厚重有力。如果学生在传道授业的老师们身上都感受不到校训的力量,校训如何赢得他们的喜爱和认同?倘若在办学者和教育者身上都不能体现校训的价值追求和文化信仰,学生又如何“相信并且做到”?从这个角度上说,校训不能停留在“听上去很美好”,而是要提高使用价值,真正地发挥作用、赢得尊重。
  稿源:湖北日报
  作者:杨朝清

(本文来源:荆楚网 编辑:沈素芬)
关键词:校训;认同感

湖北焦点

国内要闻

娱乐推荐

荆楚网版权相关声明:
① 本网欢迎各类媒体、出版社、影视公司等机构与本网进行长期的内容合作。联系方式:027-88567716
② 在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联系方式:027-88567711
③ 本网原创新闻信息均有明确、明显的标识,本网严正抗议所有以"荆楚网"稿源的名义转载发布非荆楚网原创的新闻信息的行为,并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④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鎰熻阿鎮ㄧ殑娴忚锛-鑽嗘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