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人民大会堂的鼾声引起公众热议。9月16日,首都高校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92岁高龄的国家科技最高奖获得者吴良镛院士应邀作报告。在吴老做报告的过程中,大批学生趴在桌上睡去。相关照片在网上疯传,许多人痛批学生的“堕落”。
一个基本判断是,在一位德高望重的耄耋长者做报告时呼呼大睡,是极大的不尊重。那么这场特殊的报告会主要内容是什么呢?具体而言,就是要对高校青年师生“进行科学精神、科学道德、科学伦理和科学规范的宣讲教育”。搞清楚了这场报告的目的和性质,一些之前言辞激烈的批评者默不作声了。还有网友质疑,“在个性化教育以及网络教育日渐发达的今天,声势浩大的报告会教育形式,能吊起年轻人的胃口吗?”
这的确是一个普遍而深刻的问题。一方面,多元价值的冲击下,高校师生常常遇到一些思想上的困惑,需要以严肃认真的态度探究思想领域的问题。另一方面,在新语境、新对象面前,又需要以更灵活、更有效的方式开展思想教育。当青春的率性遭遇运动式、灌输式的“强硬组织方式”,学子们如何能打起精神呢?
这样说,绝不是说学生们睡觉有理,面对吴先生这样的大师,认真听讲是基本礼节,鼾声四起,实在是失礼失仪。从视频回放上看,吴先生的这次演讲也并不空洞。从过往的报道看,吴先生一直都是非常受学生欢迎的学者。在清华,他讲授的“人居环境科学”几乎场场座无虚席。不过,学生主动赶场子听讲座,与被强令要求去听思想教育报告会,是两码事。诚如一些专家所言,学生睡觉并不见得是刻意不尊重演讲者,他们无法接受的是强硬的“组织方式”。报告会上的鼾声很不应该,但对活动组织者而言,难道不也是一种提醒?
在这场活动中,不仅台下的6000多名研究生是“被组织者”,台上的演讲者想必也是“被组织者”。其实,他们的意愿、情绪乃至身体状况,都应当得到足够重视。否则,人们没有更多的选择空间,睡觉,就会成为一种情绪表达方式。
思想道德教育、核心价值观培育,不能劈开脑袋往里面灌。当长篇累牍的报告成为会议的主题内容,台下听众在漫长的会议中打瞌睡和玩手机也就成了常态。开展思想道德教育,要改变“文山会海”式的老套路,探索更多新方法。润物无声,潜移默化,贴近生活,源于实践,才能激发起人们的参与热情,才能真正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稿源:湖北日报
作者:李思辉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