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评论 > 东湖观点

更多

韩建平:上海袭警案后要反思

发布时间: 2008-07-08 11:14   来源:    进入电子报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恨与情仇,也没有无缘无故的问题与矛盾。如果查微知著,就是必然;倘若一贯熟视无睹,就是偶发。7月1日,上海发生罕见的恶性暴力袭警事件,6名民警牺牲,多人受伤。目前,上海市公安局已就此案报请市人民检察院批捕涉嫌故意杀人罪的杨佳。(7月7日《楚天都市报 》
  矛盾,这是一个不容回避的关键词。据悉,杨某对警察拔刀相向,是因为警察把他“冤枉”成了小偷,接下来的“办案”未处理妥当,且在“办案”过程中有辱杨某的人格,遂使杨某谋生“袭警”之念,以示报复。酿成如此惊人的悲剧背后,似乎应该有着巨大的矛盾纠葛。然而,矛盾却如此的简单、明了,甚至是直接。看多了公共权力的强大,也看多了庶民的无助,跟我一样,很多人对于杨某表示出了同情、理解。因为我和他们都相信在生命作为代价的矛盾背后,谁都无法找到正确的一方,谁都无法找到胜利的一方。
  “好汉做事好汉当”,杨某势必要为自己的行为后果负责。但是事件的结局如果仅仅止步于对于伤者的救助、死者的抚慰乃至于杨某被惩戒,那么全社会将丧失一次弥足珍贵的反思良机。
  我们要问,杨某为何没有选择投诉而是拿起了刀?杨某就没有更为平和的方式来选择吗?对于警察“办案”过程中的诸多质疑,难道就只有以此方式才能表明自己的权益吗?网络上不乏为杨某喊冤、叫屈的声音。他们觉得,在柔弱的公众和强力的公权对抗之中,杨某是弱者。况且,当监督失效,旁观的警察没有阻止辱杨某的人格的事情发生时,恐怕其他人也成为了“纵容者”。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警察在“办案”过程中的不当行为,激化了矛盾。
  问题的关键在于,警务部门管理社会和服务社会的双重身份。管理社会也就表明其具有巨大的管理社会的公权。而当公权的运用不当的时候,也势必会导致矛盾的产生,甚至是激化矛盾,并产生恶果。
  照此推理下去,公权的运用机关,放置于本次事件就是“警务部门”就应当有所反思和改革了。然而,执权者的傲慢和专断却是一头又肥又壮的“拦路虎”。“拦路虎”之所以肥壮更是因为公权私用所带来的诸多利益和权力任用时候的快感。当然,这些快感和纵容的背后是民众的辛酸和眼泪。
  最要命的是,“权力滥用”之举往往是打着“管理”和“服务”的口号进行的。事关杨某“偷窃”行为的案件恐怕就有着这样的嫌疑。警察非但没有起到维护社会治安的目的,反而引发了社会的矛盾。现在事件还没有一个完整的答案,我们不希望再看到引发矛盾的警察是“临时警察”这样的调查结果。我们希望看到的是警务部门就此作出的反思,就此在办案体制、人员选用、管理制度、职能划分等方面的改革举措。
  需要提醒的是,警务部门就意识和心理层面的改革意义更为深远。上海“7·1”袭警事件,已经给与我们太多的警示,悲剧不能重演。不能总让鲜血和生命来换取教训,不能总让骇人听闻的事件赢得关注,不能总让愤怒湮灭理性,不能总让积弊继续制造悲剧。
  稿源:荆楚网
  作者:韩建平

(本文来源: 编辑:吴双建)
关键词:袭警;韩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