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通过解释其他人为什么贫穷而使自己变得富有。”这句话用在保罗·克鲁格曼身上,似乎不会引起多少人的愤怒。这个“衰退经济学”的持火者,正在靠专栏文章夺取更开阔的话语权。
很多年后,保罗·克鲁格曼一定会记得,2008年10月13日清晨,他接到的那个陌生而遥远的长途电话。“一个有趣的清晨”,来自瑞典的电话,诺贝尔经济学奖,正在蔓延的金融危机……这些会被时光磨掉的公众记忆,仍会长期盘踞在他的心间。
前一天,他刚给《纽约时报》写完专栏文章,这家举世闻名的媒体会在固定的时间给他腾出版面。当然,这对于小布什来说这并不是什么好事,因为自他上台之后就有这样一个人一周两次在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上对现政府进行声讨。
克鲁格曼知道,正在过去的2008年,在世界历史上不是一个太好的年份,通货膨胀转动的金融危机,正在从华尔街起步,向世界各个角落跑步进发。作为一名研究过衰退经济学的教授,他知道该如何措词。与那些故意发明滞涩术语、将简单问题复杂化的“经济学介绍人”不同,这位出生于纽约的犹太人以普罗大众为写作对象。有人甚至把他比喻为经济学中的吹警哨者,他不停地吹,刺耳程度让美国政府、大企业、华尔街都为之侧目。还有人把克鲁格曼比作加尔布雷思,但克鲁格曼的命运比加尔布雷思好得多,后者甚至不被承认是一个经济学家。
在此时刻,是否该把这个100多万美金的奖颁发给克鲁格曼?瑞典皇家科学院那些专门负责评奖的人没有丝毫犹豫。他们与公众一样,喜欢那些用简明语言讲述严肃经济学问题的聪明人,喜欢那些解决实际问题的经济学理论,喜欢那些不时地指正政府的观察者。
在美国,克鲁格曼是一名“孤独的专栏作家”。人们很少在圈内的晚宴或者酒会上见到这个个子不高、其貌不扬的经济学家。这位在耶鲁和MIT受过专业经济学教育的美国人在普林斯顿长驻,有一间不大的办公室,在那里埋头给《纽约时报》写专栏。
他说:“专栏文章要从最基本的知识出发进行论证,不带专业术语、不能在学术上哗众取宠,因为这些文章的宗旨是让世人看看什么是真正的经济分析”。喜欢收集资料的人一定还记得,1990年代初以“亚洲四小龙”为首的亚洲经济正在蓬勃发展的时候,克鲁格曼却于1994年发表了那篇不合时宜的著名文章《亚洲奇迹的神话》,认为东亚经济的高速增长率是建立在大规模资本和密集劳动力的投入上的,没有真正的知识进步和技术创新,也缺少健全有效的制度支持,不可能长期保持其高增长神话。这在当时被认为是危言耸听,但是不久以后,亚洲爆发了大规模的经济危机。
嗨,你会发现,一流的专栏作家似乎都从属于某个时代。沃尔特?李普曼书写了战后美国,约瑟夫?克拉夫记录了越战,乔治?威尔是里根时代的产物……显然,克鲁格曼现在的专栏针对的是小布什政府和我们时代的金融运转状况。“我一直以来有这么一个观点,有趣的见解与有趣的生活经历无关。因此根据我的这一理论,一个生活阅历非常丰富而有趣的人并不会比一个生活相当乏味的人更易生出有趣而具有洞察力的见解。比如一个生活在美国中产阶级家庭整天阅读科幻小说成长起来的人,要比一个曾在八个国家生活过,可以说五种语言,在西伯利亚坐过雪橇,在亚马孙河玩过漂流的人更容易在社会科学中拥有更深的洞察力。”
可以发现,要成为一个伟大的专栏作家,最好先成为某一领域的观察家,甚至意见领袖。此举所需付出的艰辛劳作,无需赘笔。
是这样的,媒体是国家实力的重要部分,在西方发达国家更是配合国际战略、策应国际行为、追求外交目标的重要手段。中国政府控制下的媒体当然更肩负着为国家利益服务的任务,但遗憾得很,由于政府不尊重媒体,干预太多,管得太死,甚至常常越俎代庖,导致媒体变成了戴着镣铐舞蹈的小丑,无法发挥只有媒体才能起到的作用,遑论伟大专栏作家的诞生?
稿源:荆楚网
作者:施袁喜(《中国社会新闻》月刊执行主编)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