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俊:贾樟柯是中国电影界的大神
发布时间: 2008-11-14 17:26 来源:
进入电子报
认识贾导是从他的第一部电影《小武》开始的。当时有一个场景:小武坐上公汽,售票员问他买票,他把嘴一摆说道:“我警察”。从这一幕开始,贾导的片子在俺心里留下了一个印象。从《小武》到《站台》再到《世界》等等。看着中国第五代导演一个个滑向商业片的深渊。慢慢的我认识到,贾樟柯是我们这平凡电影世界中的一个神。他的神迹就是他的电影。为什么这么说,应该有以下四点。
第四点:不落俗套 追求自由
他的第一部长片《小武》1998年推出后,被评为中国大陆当代青年电影的杰作。自此后,贾导更坚定地通过利用同期录音、长镜头与克制的距离感觉表现自己的风格,从某些方面讲,这种风格与约翰·卡塞维特挺相似。在导演《小武》这部16毫米长片,以及后来的35毫米片《站台》之前,他还曾拍过录像短片。现在他又对数码摄影产生了兴趣,因为这种技术已经表现出中国摄影棚体制之外的许多前所未有的潜力。贾樟柯还应法国导演协会的邀请拍摄了DV短片《狗的状况》。这种与国际接轨的经历让他的电影别具一格,咋看都和国内其他导演拍的东西不一样,没办法,国际上的游戏规则不一样,或者说,神看这个世界的角度不一样。
第三点:现实世界 另类美学
大多数人表示贾导的电影看不懂,有点闷。不可否认,他的片子和现在的娱乐消费式电影有很大的差别,但不能否认,细看他的电影,会有美的发现。
电影这个东西从大从的角度说是一种视觉娱乐,而对于个人观影来说却是一种精神层面上的灵魂释放。特别是遇到点什么触景伤怀的事,再遇上一部对路的电影,可以说那种感觉不亚于在绝路上遇到神仙。有的人把黑泽明当神,有的人将王家卫作佛,而在中国大陆,唯一有可能被奉上精神神坛的唯有贾樟柯。他的电影不俗,这不是我说的,是世界上许多电影大师和评论家说的。贾的家乡似乎是第五代导演中大多数人所拍电影中的地理和美学场景。但他没有把这种美形式化,而是用一种“印象派”风格的浓色重彩将这个电影中的世界颠覆。记得在有个日本朋友向我介绍庵野秀明的《EVA》时,将最终话的三分钟定格视为意识流的神来之笔,我看了一下,觉得是挺不错。但回头再看贾导的片子,《河上的爱情》、《二十四城记》中,这种手法的运用似乎更深刻,更完美女。庵野在日本被称为“大神”,贾导也可称得上中国导演中的“大神”吧。
第二点:文艺电影 领军人物
我之前在很多文章中说过了,中国很多电影拍了是为了得奖的。不光是那些主旋律电影,也包括一些商业电影。比如《英雄》、《无极》等等。但总得说来战果不如人意。反观在国际电影市场上,老外真正识得的唯一中国大陆的导演,就是贾樟柯。《三峡好人》这部电影是持外卡参展电影节的,没有一定的实力和特色打动评委,很难得到诸多荣幸。贾的作品,不是“作家电影”或者“作者电影”。他的作品,就是电影本身,是完美的创作和风格表达的结合,是冷静的电影制作流程和绝不泛滥的个人情怀的结合,即便他最受指责的《世界》,也令人激赏。
第五代导演近些年来的动静很大,不是玩武侠就是搞战争,最近还抓住国粹这一题材不放欲打翻身仗。可惜,作为一个职业导演,首先需要的是对自己艺术的清醒谁知。目前,也只有贾樟柯做到了这一点。
第一点:坚守自己 不为人知
“神明都是孤独的”。就像这句埃及谚语所说的。贾导在国内是孤独的。就像耶稣的神迹在自己的家乡得不到承认一样,贾的作品在国内的票房相当惨淡。《三峡好人》在国内的惨败与在法国的单周票房冠军的成绩相比实在令人深思。就像威尼斯电影节评委会主席凯瑟琳。德纳芙:这是一部非常特别的电影,聚焦了当今中国的社会现实,非常有力量,也很感人。它有着镜头的美感、故事的力量,重在关注人本身。我们没有经过太多的争论,金狮就决定给《三峡好人》了。
这几天俺走访了武汉的几所高校,九成五的同学表示不认识贾樟柯,不知这个事件是谁的遗憾。神是否能在家乡施展神迹,看来还得从国民的自身素质作起。
稿源:荆楚网
作者:韩俊
(本文来源: 编辑:余宽宏)
关键词:贾樟柯;韩俊
荆楚网版权相关声明:
① 本网欢迎各类媒体、出版社、影视公司等机构与本网进行长期的内容合作。联系方式:027-88567716
② 在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联系方式:027-88567711
③ 本网原创新闻信息均有明确、明显的标识,本网严正抗议所有以"荆楚网"稿源的名义转载发布非荆楚网原创的新闻信息的行为,并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④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