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山东新泰农民孙法武赴京上访时,被镇政府抓回送进精神病院20余日,签下不再上访的保证书后被放出。记者调查发现,在新泰,因上访而被送进精神病院者不是个别。部分上访者及家属称不曾被通知精神鉴定,不过政府手里握有他们的鉴定书。家属反映,政府不经家属同意甚至未通知家人,便送上访者入院,而当事者坚称自己没病,并因此质疑政府限制人身自由。(《新京报》12月8日)
虽然说上访者有没有精神病不是由当事者自己说了算,而必须“听命”于精神病鉴定机构,然而当精神鉴定书一旦与政府权力相勾结的时候,问题就变得复杂,难于分辨了起来。山东农民孙法武赴京上访不成反被鉴定成“精神病”就是这样的例子。并且,尤其是在新泰因上访而被送进精神病院者不是个别现象的时候,事情的真相就不难分辨了。
问题的关键也就在这里,为什么上访者在上访之前没有被鉴定成精神病,偏偏在上访过后才成了“精神病”?上访者和“精神病”之间到底有什么联系,他们缘何能够在特定的时候实现名义上的“媾和”?从“精神病”本人及其家属的反应我们就可以看出,真正患有“精神病”的其实并不是所谓的“患者”,而是基层政府对于上访的恐惧态度,为了给限制上访者穿上合法的外衣,于是借“精神病”来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这是一种貌似高明的“借刀杀人”,事实上,却暴露了基层政府工作的最大软肋。
从本质上来说,群众上访是由于政府工作不到位造成的,然而由于政府能力的被无限制放大和群众对基层政府的过度依赖,必然会导致政府工作的部分疏忽,因此,群众上访也就发生了。然而,上访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对待上访有没有健康的态度,是借群众上访发现并解决问题,进而增进政府和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还是简简单单地畏惧上访,对所有上访均一棒子打死。可现实无疑是令人失望的,至少从山东新泰对待上访农民的“精神病”态度来看,我们距正确、理性地对待群众上访这种利益表达方式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距离。
对上访者的态度决定基层政府工作的公信度。基层政府的公信力高不高,不只是体现在政府的日常工作中,还体现在对待上访群众的态度上,或者说,基层政府日常工作的好坏和对待上访的态度呈正比例的关系,日常工作做得到位,群众的意见自然就小,上访自然就会少;日常工作做得不到位,群众的意见自然就大,上访发生的机率自然就会大一些,在这个时候,除非监督制约机制能够建立和落实,少数基层政府把上访者鉴定成“精神病”也是在所难免的。所以说,山东新泰把上访农民鉴定成“精神病”是一面镜子,反射出当地政府工作的疏漏和狂妄。
稿源:荆楚网
作者:江北南(湖北)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