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勋:爱心衣物被“拒收”源于“红娘”不称职
发布时间: 2008-12-18 17:25 来源:
进入电子报
宜宾职业技术学院15名大学生为贫困山区和灾区群众募集到了280件衣服,但却被宜宾市红十字会拒收。红十字会称“拒收”是因为处理旧衣物太麻烦。大学生们感到“很受伤”。(08年12月17日《成都商报》))
这的确让人“很受伤”,辛辛苦苦为灾区群众募集来的爱心衣物,却被红十字会给“拒收”,实在是让大学生们的爱心无处安放。
同时这也让笔者想起了几个月前在湖北《长江商报》)上看的一则新闻,说的是9月23日下午,在武昌珞喻路一垃圾中转点突然堆满上千件衣服,引来拾荒者和过往行人驻足挑拣。据目击者称,该批衣服来自街道口方向,“为灾区不要的衣服”。
一个是为灾区募集的爱心衣服被拒收,另一个是爱心捐赠成垃圾, 这让人不由的感到疑惑: 难道在这寒冷的冬季真的没有家庭贫困的灾区群众需要这些衣物来防寒过冬?难道只有新衣物和现金才能作为“爱心捐赠”,而这些捐赠的旧衣服就只能成为“爱心鸡肋”?
当然,宜宾市红十字会的拒收也有一定的道理,说是红十字会的仓库满了, 而且大学生捐赠的这些旧衣物还要请志愿者来清理消毒,比较麻烦。但是即便如此,不论是大学生募集的旧衣服,还是在武昌珞喻路一垃圾中转点堆满的所谓“为灾区不要的垃圾捐赠”,借用循环经济学一个理论,“没有垃圾,只有放错了地方的资源”,也不能丝毫怀疑这些捐赠者的爱心和善举,认定他们的爱心捐赠是“赠非所需”,不被灾区的受捐赠者所需要,而借口“拒收”或扔掉!
一边是慈善需求出现巨大缺口,另一边却是大量的爱心捐赠“赠非所需”,这种情形的普遍存在,既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又亵渎了捐赠者的爱心。这不仅是行善者的尴尬,也是受助人的尴尬,更是民政部门和慈善机构的尴尬。
而这些“赠非所需”的现象之所以频发,表面上或许如宜宾市红十字会所说的,红十字会没让他们收,募集衣服只是学生自己的事,事实上,更深层的原因则在于,目前我国慈善行为中捐受双方互动沟通机制的缺失,缺少牵线搭桥的“红娘” 。
而且又由于人们长期以来行成的捐赠“习惯”,无论是个人或是企业,在选择资金捐赠和实物捐赠上,往往倾向于选择后者,将自己不用的旧衣服,旧鞋甚至旧家电捐赠出去,至于自己所捐赠的实物能不能派上用场,或是能不能被受捐者所接受,则并不关心,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造成“赠非所需”的重要原因。
具体到大学生为灾区募集280套衣服被红十字会拒收这件事上,如果宜宾市红十字会能够及时扮演好“红娘”这个角色,在捐赠者和受助人之间及时架设沟通桥梁,让大学生们明白灾区群众究竟需要什么,或者及时联系到为冬衣所发愁的灾区贫困家庭,我想这些大学生们的爱心肯定不会派不上用场。
因此,要从根本上破解这种困局,既需要民政部门和诸如红十字会等慈善机构要做好日常捐赠的引导和管理工作,又需要他们扮演好“红娘”这个角色,在捐赠者和受助人之间及时架设沟通桥梁,让捐赠者有目的、有对象地进行针对性捐赠,促使“爱心效率”最大化。只有这样人们的爱心捐赠才不会成为“爱心鸡肋”!
稿源:荆楚网
作者:冯勋
(本文来源: 编辑:余宽宏)
关键词:冯勋
荆楚网版权相关声明:
① 本网欢迎各类媒体、出版社、影视公司等机构与本网进行长期的内容合作。联系方式:027-88567716
② 在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联系方式:027-88567711
③ 本网原创新闻信息均有明确、明显的标识,本网严正抗议所有以"荆楚网"稿源的名义转载发布非荆楚网原创的新闻信息的行为,并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④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