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刀客:年轻干部培养选拔的五大误区
发布时间: 2009-05-31 09:51 来源: 荆楚网
进入电子报
不久前召开的全国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工作座谈会,提出要加强年轻干部的培养选拔工作。从中央到地方,各级组织、各个部门顺势而为,大力加强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工作,一大批优秀的年轻干部脱颖而出,走上各级领导岗位。毫无疑问,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工作的成绩是大大的,然而一些地方和部门在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工作中存在的“五大误区”,却令人十分担忧。
竞争性选拔等同于考试选拔。中央提出,在年轻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要加大竞争性选拔力度,建立完善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干部选拔方式。笔者理解,竞争性选拔,既包括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选拔方式,还包括群众推荐、差额选拔、工作能力和工作成绩综合考核评价等选拔方式。可是在实际操作中,一些地方和部门简单地将竞争性选拔等同于公开选拔,甚至等同于考试选拔,用考试选拔代替竞争性选拔,将考试选拔作为培养选拔年轻干部的主要方式,甚至是唯一方式。实行干部凡进必考、凡提必考,考试变成了干部选拔任用的指挥棒,变成年轻干部成长进步的唯一途径。不可否认,考试选拔是培养选拔年轻干部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增加了年轻干部脱颖而出的机会,有利于降低工作成本。然而历史已经多次证明,考试这种方式,可以考出基本素质,很难考出实际能力,更难考出参考者能够干什么、适合干什么。正如民间所说,公开选拔考试可以保证把不太差的干部选进来,却不能保证把优秀的干部选进来。何况,考试这种方式,将许多整天埋头工作、不善考试的基层干部挡在了外面,难说科学和公平。
考试成绩取代工作成绩。一些地方和部门在开展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时,坚持分数压倒一切,只讲考试成绩,不讲工作成绩,凭考试成绩取干部,按考试分数用干部。好像考试成绩OK,其他工作能力、工作成绩都OK。只要干部考出了好成绩、高分数,考试之后的群众推荐、民主测评、干部考察成为认认真真走形式,只要干部没有贪污腐败,没有作风问题,即使能力一般、业绩平平,都可以提拔使用,工作能力、工作成绩成为考试成绩的陪衬。这种选拔方式的结果,是使相当一批能力平庸、业绩一般,但会考试的干部提到重用,占据要职。而其他能力强、业绩突出的干部,因为不会考试而名落孙山。这种唯成绩、唯分数,考而优则仕的选拔方式,即打击埋头做事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又会助长考上来的年轻干部投机钻营的心理,既不利于干部本人成长,也不利于事业的发展。
年轻化变成低龄化。这是当前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工作中存在的最大问题,而且有蔓延趋势。一些地方和部门简单地将干部年轻化等同于干部低龄化,好像干部年龄越低,素质越高,能力越强。在制定年轻干部选拔任用的标准和条件时,一些地方将年轻干部的选拔年龄机械地定为35岁以下甚至更低, 35岁以上干部全部靠边站,丧失了参加选拔的资格。这种选拔年龄上的一刀切,其实是一种年龄歧视,是一种极不科学和可笑的标准。35岁干部算年轻,难道36岁的干部就年老了。年轻化不等于低龄化,低龄化不等于高能力化。干部工作能力的高低与年龄的大小有一定的正比关系,一般来说,干部年龄越大,经历越丰富,能力相应要高一些,正所谓“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多”。35岁以下的年轻干部,可能知识丰富、文化水平高,接受新东西快,敢于创新,但要说比36岁以上的“老干部”优秀,恐怕没有谁敢下这个结论!干部年轻变成低龄化,实在不是一种科学的人才观,不利于年轻干部的培养选拔,不仅挫伤其他年龄段的干部,而且会使年轻干部滋生浮躁情绪。
高学历取代高能力。在年轻干部的培养选拔中,不少地方和部门患了高学历症,选拔使用年轻干部时坚持唯学历论,只讲学历不讲能力,在公开选拔考试时,一味强调高学历,非博士、硕士不能报名。一些部门在选聘人才时,甚至连打字员也要硕士生。在考试选拔时,对有博士学历者实行特殊政策,可以直接参加面试甚至进入考察阶段,而其他学历的干部则要经过笔试、面试等层层选拔。甚至在分数相同的情况下,个别地方还搞博士、硕士优先。这种做法,看似是对学历的尊重,对高学历人才的重视,实则是对其他人才的歧视。学历与能力绝对是两码事,尤其在中国现行教育体制下,高学历不等于高能力,从知名大学毕业的博士、硕士中,眼高手低,“满腹经纶而无半点实干之才”的人多的是。前几年,不少大城市的机关实行“引博工程”,引进了大批博士进入党政机关工作,时至今日,不适应甚至逃亡的大有人在。
外来的和尚好念经。近几年,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西方的大量文化思潮涌入国内。不少人崇洋媚外,相信外国的月亮就是比中国的圆,信奉外国的和尚会念经,话必称国外如何如何。在中西部地区,这种观念尤甚,凡事以外国、以沿海、以外地为准则,好像本地什么都不行。这种不良风气也涌入到年轻干部的选拔任用工作中。一些地方和部门在选拔年轻干部时,重外不重内,喜欢使用本单位、本系统、本地之外的干部。近几年在中西部一些大城市公开选拔使用的年轻干部中,来自沿海地区、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干部占了绝大部分,相反本地干部成为一种点缀。当然,沿海地区、大学科研机构的干部可能眼界思路和能力素质高一些,比内地干部会考试一些。然而内地的年轻干部也并不个个是庸才。一些单位和领导干部之所以坚持“外来的和尚会念经”,除了考虑能力素质的原因外,恐怕有人才观、政绩观有很大关系。一些领导眼中,好像外地引来的人才才是人才,自己培养的人才不算人才;从外地引进人才才是政绩,自己培养人才不算政绩。这种做法,不仅限制了年轻干部选拔的视野和渠道,而且会挫伤本地干部的自信心和积极性,甚至会出现引来女婿气走儿子的现象。
稿源:荆楚网
作者:风雨刀客
(本文来源:荆楚网 编辑:王德民)
关键词:风雨刀客
荆楚网版权相关声明:
① 本网欢迎各类媒体、出版社、影视公司等机构与本网进行长期的内容合作。联系方式:027-88567716
② 在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联系方式:027-88567711
③ 本网原创新闻信息均有明确、明显的标识,本网严正抗议所有以"荆楚网"稿源的名义转载发布非荆楚网原创的新闻信息的行为,并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④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