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尧:对杭州车改持谨慎乐观的态度
发布时间: 2009-06-26 08:30 来源: 荆楚网
进入电子报
杭州自5月起推行市级机关公车改革,市局(副厅)级以下一律取消专车,大部分公车都向社会公开拍卖,让公车回归“工作车”的本色。与此同时,杭州市向公务员发放“车贴”,“车贴”根据级别分9档,最低每月300元,局级干部2600元。(6月24日《新京报》)
杭州再次泛起公车改革的涟漪,引起社会的普遍热议,赞成者有之,质疑者、反对者也不少。笔者在给予足够的理解时,却只能持一种谨慎乐观的态度。
据有关资料显示,当前公车制度中,公务用车费用高、财政负担过重,公车私用现象严重,公车使用效率低下、浪费惊人以及超编制超标准配车现象日益严重,而这些越来越遭到人们的诟病。可见,公车改革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民意的要求,只不过是时间早晚和改革力度的问题罢了。而杭州如此大规模、高级别的车改,除了顺应历史潮流的合理性外,还向世人展示了一种决心和信心。作为一级政府,“大手笔”的行为必然有着坚实的调研基础和对制度理性的充分考量,不会是建立在一时“心血来潮”之上冲动之举。这两点也是笔者对其抱有“乐观”姿态的缘由。而之所以又是“谨慎”的乐观,原因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历史的经验教训。就我国车改的实践来看,杭州并非第一个吃螃蟹的。此前,北京、江苏等地都进行过类似的尝试,但最后都被叫停或者“不了了之”。杭州的车改模式在实质上与它们并无太多的差别,在历史大环境变化不大的前提下,杭州是否会步入它们的后尘,实在难以作出判断。
二是车改模式中车贴发放的规则和标准。车贴是按照级别发放的,不同的级别不同的标准,同一级别同一个标准,这或多或少仍然折射出“官本位”的影子,而且还缺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事实弹性。正如一些干部所说的,领导干部的“外干”未必就比普通干部多,同一级别的领导未必就具有同样的“外干”。而国外诸多国家的车贴发放的标准,主要是以距离来“丈量”的,而非以级别。
同时,局级干部每月2600元,按22天的上班时间算,那每天就接近120元。这120元是参照什么标准而计算出来的呢?或许惟有弄清楚这点,才能清晰地判断它是高了还是低了,以及它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到底如何。
三是配套制度的跟进和完善层面。车改是为了减少和杜绝一些不良现象,不应成为新不良现象产生的诱因。在车改时和车改后,如何继续保证工作效率不打折扣,如何保证机关用车不摊派到企业和个人,如何保证车改是“赚”了而不是“赔”了……如此等等,必须得有配套制度的跟进,并不断根据实际状况加以完善,否则,车改的效果就难以得到有效的保证。
四是固有思维模式的阻力。车改涉及到庞大的官僚体系,而在我国,传统的“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何况在某些时候、某些场合,车代表着身份和地位。改变官员的思维习惯,减少官员的行为阻力,让他们接受并习惯自己开车上班,甚至是坐公交车、骑自行车上班,对车改的推进可能起到强大的作用。
杭州又一次拉开了车改的序幕,其生命力和效果有待实践和时间去检验,我们能做的就是试目以待。
稿源:荆楚网
作者:陈尧
(本文来源:荆楚网 编辑:王德民)
关键词:陈尧
荆楚网版权相关声明:
① 本网欢迎各类媒体、出版社、影视公司等机构与本网进行长期的内容合作。联系方式:027-88567716
② 在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联系方式:027-88567711
③ 本网原创新闻信息均有明确、明显的标识,本网严正抗议所有以"荆楚网"稿源的名义转载发布非荆楚网原创的新闻信息的行为,并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④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