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丁:请教育部回应 “汉字调整”的利益考量
发布时间: 2009-08-25 11:57 来源: 荆楚网
进入电子报
汉字调整所引发的网络轩然大波,至少表明,网民的权利意识大大提高,面对这种情势,教育部又该有何作为呢?
细致考察,很容易发现教育部的诸多漏洞和缺失,其中的悖论是:教育部若为公益出发,那就应该严格遵循程序正义的原则,在信息公开,公众参与上作出严格的自律,而不是靠几个几十个专家,在那里闭门造车长达八年;又譬如,其本意若为公益,却造成“漠视公民权利”的事实,那就该严格反省,自身在行政能力上是何等乏善可陈。
抛开首当其冲的权利问题,汉字调整更是一个经济学的问题,其中涉及到诸多的利益考量,倘若教育部真为公益出发,那就应该严格的厘清其中的利益关系、对汉字调整所涉及的社会经济成本做一个细致的分析。
现在网络上流传许多版本的解答,网友捷虎如风的几点分析,相当有代表性,
一、目前所有的字典、词典、教材等等有关汉字的印刷出版物,在方案颁布之日,即宣告作废,得重新更换印刷系统,重新印刷能替代这些产品的新产品,想想数量,是不是天文数字?
二、目前所有的多媒体音像制品、包含汉字的数字产品、资料,在方案颁布之日,即宣告错误,得重新改版复制,想想看,是不是天文数字?
三、目前所有的汉字输入法、中文字库、各种类型的数据库检索系统、各种汉字出版系统,在方案颁布之日,如不进行大规模的系统或程序修改调试,恐怕就产生新的种种错误,这个工作量是不是个天文数字?
四、有关的地名、地图、标志、标牌等等,在美容方案颁布之日,得重新制作更换,这个工作量是不是个天文数字?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像身份证、户口、档案、信息等一切政府部门掌管的信息,肯定都需要修改,于是,像公安、民政、银行、税务等几乎所有的政府部门,是不是都需要改造自己的软件系统呢?这些钱,都是需纳税人支付的,又会是一个多大的数目呢?
而教育部的应对,除了语焉不详的说几句:此次微调,对一般百姓的生活影响不大等等之类···可事实却是,很多人连“名字”都被动了,还不算大事?如此,也给坊间留下了诸多揣测、甚至阴谋论的空间。譬如说这可能跟某个出版印刷利益集团有关、可能是某个红顶软件商的运作,甚至是几个领导的奇思妙想等等等···这充分说明表明,一项事关公民基本权利的政策调整,公众所获知的信息越少,其对这个政府部门就不惮以最坏的恶意进行揣测,可经验告诉我们,这样的揣测往往准确度又相当高,这也算一大“中国特色”吧。
话说了这么多,无非是想以公民之权利、以选民之权利、以纳税人之权利要求教育部回应,作为为人民服务的部门,作为纳税人供养的官员,你们是否做过严密的考量,44个汉字写法的调整,究竟会消耗多大的社会成本?这其中究竟出于怎样的利益考量?如果做过,这个成本又是多少 ?能不能向公众公开呢?
稿源:荆楚网
作者:梁丁
(本文来源:荆楚网 编辑:王德民)
关键词:梁丁
荆楚网版权相关声明:
① 本网欢迎各类媒体、出版社、影视公司等机构与本网进行长期的内容合作。联系方式:027-88567716
② 在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联系方式:027-88567711
③ 本网原创新闻信息均有明确、明显的标识,本网严正抗议所有以"荆楚网"稿源的名义转载发布非荆楚网原创的新闻信息的行为,并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④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