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0-01-11 15:55 来源: 荆楚网
进入电子报
![](./W020100111573090287732.jpg)
这两天最热的话题当属研究生考试,在“全民考试热”的潮流里,考研绝对算得上是地位显赫。据报道,今年的研究生报考人数创历史新高地达到了140万,相比去年增加13%。
在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下,面对就业市场的不景气,通过读研来充实自己履历成了学生无奈而又重要的选择。读研不仅是众学子的就业缓冲期,更是学历“镀金器”。然而实际情况却是,在报考人数屡创新高的同时,我国高校却面临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那么,“研究生”这层闪耀着光芒的薄薄金片,能经受得起多少实践的打磨?仅仅被当成“就业跳板”的研究生教育,是否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
谁也没有理由去指责那些挑灯夜读、孜孜不倦的学生们。对于考研的偏爱乃至盲从都不是他们的错,而是因为社会现实把沉重的包袱压在了他们身上。伴随高校扩招而来的大学生就业问题逐步显现,曾经的“天之骄子”投出了一张又一张没有回音的个人简历,的确令人唏嘘不已。与考研人数相似的是,201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考人数历史性地达到了146万,而这个数字与2003年相比增加了近16倍。“铁饭碗”难端,就业市场棘手,考研自然是“民心所向”了。
我国研究生教育又是什么情况呢?在任安徽大学研究生院院长薛照明的感受是:能有5%的学生潜心研究就不错了,“现在的学生都比较浮躁,踏踏实实的太少了,很多学生发论文、做课题、拿学位,只是为了毕业后找一份好工作,没有太多的目标。”(见1月9号,新华网)这种情况在人文社会学科中可能更加严重。 李开复给出的答案则是:“70年代时,我们常常因为看到天才被送入工厂或农村而扼腕叹息,但今天,我们更该担心那些能力有限,却进入二流学校读了个无法为社会创造价值的硕士、博士,白白浪费了时间和资源的学生。”笔者想加一句,这样的博士、硕士到了工作岗位,也很难承担起社会给予的重任,更谈不上创新发展了。
当然,笔者并不反对通过研究生这张文凭为自己争取更好的就业环境。有些人从工作单位“回炉深造”,或者读完本科后对感兴趣的专业依然“意犹未尽”,他们把读研真正当成为自己充电提高的一种方式,这样的考研当然值得提倡。但如果把研究生学历仅仅当成一块敲门砖,或者掩饰自己浅薄能力的一张门面,而忽视真正的能力培养,那这样的考研动机却是值得商榷的。即便是镀上了一层闪耀的金子,其结果也是经不起打磨的。
笔者也不是反对研究生教育,现实社会确实需要研究型人才。但对于考研却不能一位地盲从,更需要从自身职业规划考虑;高校在增加研究生招收人数的同时,更应当注重教育质量的建设,培养模式、教育内容上应当跟得上时代步伐,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新能力。
我们时常说为自己镀金,但如果仅仅一层表面的金子却没有实质的内容,这层金子显然虚有其表,是经不起打磨的。
稿源:荆楚网
作者:洪大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