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郴州市嘉禾县、桂阳县数百儿童血铅超标事件见诸媒体报道后,郴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采取措施收治血铅超标人员。目前,当地排污企业已关闭,检查发现的血铅超标人员已得到营养干预和治疗。与此同时,郴州在全市范围内,全面清理小冶炼企业,环保不达标的坚决关停。(3月21日《广州日报》)
近年来,每当有重大公共事件“捂不住”、“被曝光”之时,“高度重视”便成了地方政府的首选之策,肇事的元凶迅即被抓,受害群众得到有效救治,“地毯式”检查也随之展开。此次郴州血铅超标事件后,嘉禾县广发乡原党委书记王宏被免职,罪魁祸首之一的腾达公司负责人被控制。与此同时,市环保部门依法立即关闭了造成污染的桂阳县浩塘乡元山废铅回收厂,并拆除生产设备和供电设施……
不可否认,这种种举措,无疑是对舆论关注的积极回应。但笔者却体会不到其中的快意,心情备感沉重。因为,这些引发村民血铅超标的污染冶炼企业,不论是在嘉禾还是桂阳,其存在已非一天两天,不少还是政府官员招商引资的“杰作”。如此“先污染后治理”,把沿海发达地区已经或正在淘汰的污染企业当作“政绩工程”引进辖内,“出事”后又把治理污染当作工作实绩和亮点来向民众交差,实在是让人大跌眼镜。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央对环保工作可说是重视有加,但少数地方政府却并没有与中央“合拍”,在对干部的政绩考核中,把GDP增长作为“硬任务”,把环境保护当作“软指标”,甚至连人人诟病的污染也成为了GDP增长点。比如此次引起大面积儿童血铅超标的嘉禾县,近年来就推行“环保准入条件为GDP让道”的经济发展思路,对新上项目不作环评报告,审批也是“先上车后买票”,仅2009年全县就有309家企业未经环评。
在这样一种大气候下,我们不难看到,部分小采矿、小选矿、小冶炼企业的老板们,无视职业病危害,以牺牲环境资源、牺牲村民的健康和生命为代价,赚得盆满钵满;我们也不难理解,造成嘉禾县广发乡周边泥土铅含量超国标5.52倍、砷超标2.1倍、镉超标0.6倍,导致林木枯萎,禾苗死亡的污染源企业——腾达公司,市县两级环保局07、08年屡次下令也关闭不了;致污的腾达公司老板因为“有钱”,至今没有被处理。
这些迹象表明,比血铅超标更可怕的是官员的政绩观中毒。政绩观一中毒,在招商引资上便会“饥不择食”,在监管上便会“蜻蜓点水”,在处理上便会“疲软无力”,其结果必定是“屡禁不止”、“屡关不停”。唯有用猛药给地方官员中毒的政绩观“消毒”“去污”,全面落实节能减排“一票否决”,让官员的“兴趣点”和“兴奋点”及时转向,“血铅中毒”之类的悲剧才会少之又少。
稿源:荆楚网
作者:高福生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