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奶奶教小学,叔叔阿姨教中学,哥哥姐姐教高中。”广西靖西的当地人如此调侃中小学教师构成。目前,广西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老龄化现象十分严重,急需补充年轻教师,已引起自治区教育部门的关注。(《人民日报》5月25日)
“不是没有生力军,生力军不愿意去农村”,这是对农村教师老龄化现象一种无奈的阐释。农村师资建设一直在“啃老”。可以说,广西农村教育在师资队伍建设上的“啃老”现象也是中国农村教育的普遍现象,这种现象中的一个命题是,越往初级教育、启蒙教育方向走,教师队伍的老龄化越严重。
应该看到,这种“啃老”直接导致的是农村师资“后继无人”的悲剧,农村那些渴望知识的孩子们则是教师老龄化困境中的最终受害者。放大来看,这是关乎一个社会未来命运的问题。
农村教师老龄化是农村教育投入“双重失衡”下的结果。一方面,农村教育投入在整个农村财政收入中的比例严重偏低;另一方面,农村教育投入和城市教育投入相比严重失衡。近些年来,教育受重视程度不断的被提高,然而,二十余年来,拿4%的财政作为教育投入却总是一个可望不可即的目标。教育投入跟不上经济发展水平,自然导致农村教师岗位的空缺。
一个具有讽刺的对比是,教育强国的理念让社会对教育的期望值呈几何倍数增长,但教育这种不能立竿见影的事业让财政始终不愿将财政收入大量投入到教育中,对于农村教育尤其如此。从笔者读书的经历来看,农村教育投入的不足已让农村教育无力吸引一些文化层次较高的年轻教师到农村从教,中小学不得不聘用大量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农村师资水平出现停滞不前甚至下滑的迹象。
前中宣部部长陆定一临终前曾语重心长的说:“让孩子读书,让人民说话。”但看看我们的教育生态,反思一下我们的教育投入,我们的社会给农村孩子读书准备好了那些充分必要条件了吗?
前些年,我们成功的将九年义务教育的理念在农村推广开来,农村家长也普遍形成了“要将孩子培养成才”的共识,愿意将他们几乎全部的收入投入到对孩子的教育上。但在今天,我们看到的却是财政在教育投入上的不足导致农村师资的断层,年轻教师不愿意去农村教这些孩子们,农村教育呈现一片荒凉的生态。这不得不让人追问:农村家长能在教育投入上达标,为何政府不能呢?
中国农村教育事业就像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农村教育投入的不足无异于给婴儿断奶。农村教师老龄化只是教育投入失衡导致的诸多问题的一种,但却一针见血的揭示了中国农村教育事业种种困境的病理所在。我以为,加大对农村教育的关注力度和投入量,是农村教育繁荣的前提,也是当下教育和财政政策亟待解决的课题。
稿源:荆楚网
作者:肖汉杰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