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年轻父母的共同心愿,就是想让孩子能进入公办园中的示范园。人们都说,“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进入一所好的幼儿园,就好像踏上了一条比别人更靠近终点的起跑线。目前,在财政投入方面,政府过多地重视公办园中的示范园,而在示范园中入托的多是些官员子弟。(7月27日《新京报》)
“上学难”从来就是阻挡在天下父母面前的一堵高墙。六七十年代,家长为子女上学没学费而发愁,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国家和人民富有了,家长却要为子女上学没关系而一筹莫展。上小学,升中学,考大学,家长总要把“实验”、“重点”、“名牌”这些招牌考虑在内,就连现在小孩上幼儿园也一定要找“示范”的。因为有招牌的学校意味着更加集中的教育资源,而中国的计划生育恰恰引发了这场教育资源的争夺战。真可谓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当然,在子女上学的问题上,所谓的官员子弟是用不着为上好学校而发愁的。这些“官二代”和“富二代”连前途都有父母精心设计,上一个“示范”幼儿园更是情理当中的事情。然而,公办示范幼儿园被官员子弟等关系户享用,普通市民难入却不得不引发对社会教育资源分配和教育公平的思考。社会进步了,而社会资源却越发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这样的社会何谈“和谐”二字。
教育资源的分布同地方经济发达程度紧密相连,呈现东部多,西部少,城市多,农村少的状态。由此,出现了城市学校“人满为患”,农村学校“门可罗雀”的局面。社会教育资源因地域经济水平的差异存在着根本性的分布不均衡,这需要长期的社会发展才能逐渐得到改善。然而,就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政府依然过多地重视“示范园”的建设,使得原本就不均很的教育资源变得更为集中。而教育资源集中的结果是少数人对这部分资源的垄断,更何况是政府部门的决策,自然“名正言顺”了。
少数人对教育资源的垄断加剧了社会教育机会的不公平,侵害了大多数人接受平等教育的权利。造成如此局面既有社会的因素,同时也有政府的推动。中国的教育资源分布现状是,一个地区80%以上的优秀教师教育大约10%的学生。这部分老师和学生所在的学校往往被冠以“实验”、“重点”等字样,政府对这样的学校无论在政策上还是财政上都给予倾斜。如此一来,近80%学生只能无奈地在社会遗忘的角落里艰难求学,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神话”。中小学“择校”所引发的教育公平问题向来被社会所关注,如今幼儿“入园难”则更能说明家长面对不公平的社会教育机会时的恐慌程度。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公平的教育机会不仅是家长和孩子的需要,更是国家和民族富强的要求。我们的社会在进步的同时也创造出了更加丰富的教育资源。如何对教育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让更多的人享有这部分资源,需要政府作出公平公正的裁决。
稿源:荆楚网
作者:龚祖雁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