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于近日公布当地“积分入户”拟入名单,达到入户分值标准的一共有3227名申请人,其中原本是城镇户籍的人员高达86%,农村户籍人员只占14%。“不是说积分入户是针对农民工的吗?为什么入户的这么多是城镇户口。”部分农民工直言“政策变味”。(11月12日《第一财经日报》)
今年6月7日,广东省政府下发《关于开展农民工积分制入户城镇工作的指导意见(试行)》,制定针对农民工的“积分入户”政策。此举一出,好评如潮,被社会舆论视为户籍改革的破冰之举,寄予了“加快城镇化进程,稳定劳动力资源,缩小城乡差别,促进社会公平”的厚望。
然而,等到繁华散尽,尘埃落定,我们却发现有些空欢喜一场。最近两个月在深圳、东莞等地“积分入户”落实情况中,各地政府细则淡化“农民工”这一目标群体,将入户范围扩大到所有外来务工人员,农民工不得不与大学生、公务员、商务人士同台竞技。从首批名单的比例分布来看,“积分入户”对于大多数农民工而言,只是一个看起来很美的梦想,“鲤鱼跳‘农’门”依旧是可望不可及。
入户范围的扩大,看似对所有人都公平,实际上却是对农民工最大的不公。首先,外来的城镇户籍人员本来就有通过人事局、劳动局入户的渠道,如深圳市劳动局每年基本上要进两万人。在保持原有待遇的同时,又来分享农民工积分入户的“奶酪”,这显然是不公平的。其次,外来务工入户条件的指标量化对农民工不利,在“个人素质积分、奖励加分积分”等方面,受教育水平不高、以简单体力劳动为主的农民工,要跟大量具有高学历、高技能的城镇人员比积分,“先天”就处在弱势。
举一个形象的例子,这样的积分入户,就像是一场“龟兔赛跑”的游戏。当然,“兔子打盹,乌龟获胜”的故事只是发生在通话寓言中。毕竟,在现实生活中,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如果非要特长不同的乌龟和兔子赛跑,硬碰硬地比学历,比荣誉,结果可想而知。从这一点来看,积分入户如同一道“变相门槛”,无形中造成对外来务工人员的选择性分流,学历棒、获奖多、高精端的人才被允许进入,而农民工则被挡在门槛之外。
旨在鼓励和引导农民工入户城镇、融入城镇的惠民政策,为何在实际执行中走样?这折射出一些地方管理者的歧视意识根深蒂固。在他们的脑海中,只有高学历的才是人才,只有高技能的才是精英,这些人才有资格落户城市,享受教育、医疗、保险等附着在户籍上的福利。这并非简单个例。前不久,北京市有关部门甚至在调研报告中建议,“在加大对高端人才引进的同时,减少对低端劳动力的需求。 ”变味的积分入户政策背后,同样是“对低素质人口说不”的惯性思维。对于有些地方部门来说,见不得上面为农民工进城敞开一条缝,忙不迭地扩大范围,借花献佛,将其异化为吸引所谓才干精英的“第二战场”。
去年年底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把解决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放宽中小城市和城镇户籍限制。对于一座城市而言,农民工与城市劳动力在就业结构上有很强的互补性,在建筑业、服务业、工业生产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有意愿也有权利享受市民待遇。从深圳的情况来看,如何打造一条真正助推农民工阶层向上流动的“专用赛道”,制定更符合农民工特点的量化标准,让农民工积分入户“口惠且实至”,我们所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
稿源:荆楚网
作者:张遇哲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