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目前至少有100个城市提出了打造“低碳城市”的口号,没有一个省份缺席。最新的成员是西藏自治区的首府拉萨,计划成为以应用太阳能为主的“太阳城”。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的研究员姜克隽在接受中国青年报独家专访时表示:“我国并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低碳城市。”(来源:中国青年报)
每个人做事之前,都讲究名正言顺,得知道自己要做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做,怎样去做以及可能产生什么影响。如果不搞清楚这些就盲目下手,结果往往是一团糟,甚至带来意想不到的伤害。打造低碳城市正是如此,近几年,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环保问题,于是去年年底,各国在哥本哈根举行全球气候大会商讨相关事宜。
在哥本哈根会议上,中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强度减少40%~45%。之后,“低碳”这一概念在全国范围内变得流行起来,不管是政府官员还是街头商贩,言必称“低碳”、“绿色”,哥本哈根会议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有超过100个中国城市明确表示愿与低碳“联姻”。
可是,说的人多并不代表懂行的人多,目前业界公认的低碳城市标准是,将建筑、交通、工业这三大碳排放源的低碳规划纳入城市的整体运行规划中,并能使整个城市的碳排放量有明显下降。可是,国内很多地方却并未真正理解这一概念,今年9月19日中国网就有题为《发改委警告13省市减排不力 多地拉闸限电》的报道,说明国内一些地方还将“低碳”简单地理解为节能减排,它们甚至在建设低碳经济的方案上也部分照搬“十一五”中的节能规划。对低碳经济的了解由此可见一斑。
建设低碳经济,打造低碳城市,本质上都是承担起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责任,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生活地更美好。可是,我国部分地区对低碳的简单理解却给公众的生活带来了一些麻烦,比如前段时间的柴油荒,就是因为拉闸限电,众多企业为了保证生产只好用柴油发电,使得柴油紧张,12月1日,《济南日报》也报道,因为限电导致化肥减产,可能推高明年农产品价格。
再举个例子,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的研究员姜克隽到斯德哥尔摩开会,在清晨,他发现大批市民自发骑车上班,原本的两条机动车道一条变成了自行车道,剩余的也以公交车为主。可是,在笔者生活的某省会城市,一条主干道的改造工程刚结束,结果是机动车道拓宽,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被压缩。打造低碳城市本应是倡导使用自行车和公交出行,可如今却是非机动车道被挤占,本市新闻中也报道小车数量激增,城市拥堵难题目前看来几乎无解。
建设低碳城市是有利人类未来发展的大好事,我们首先该做的应是仔细研究其内涵,科学地对待低碳这一概念,方能制定符合实际情况且行之有效的计划方案,一知半解是万万要不得的。其次,我们应该把建设低碳经济、打造低碳城市当成是我们这一代人不可推卸的责任,而不是政治任务和形象工程,因为这关系到人类未来的发展,甚至是生死存亡的问题。如果我们对低碳一词还只是简单理解,建设低碳经济仍只是为了面子工程,那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劳民又伤财,不如不搞。
稿源:荆楚网
作者:贾明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