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伊始,南方都市报记者针对外来工子弟学校生源流失率展开抽样调查。调查数据显示,今年生源流失率比往年都更严重,流失率一般在10%-20%左右。针对公办与民办学校的问题,一位业内知情人士告诉记者,实际上,番禺部分公办学校近年来学位一直有所空缺,但接收外来工子女生源并不积极。
公办学校接收外来工子女为何不积极?报道透露出原因出乎人的意料:本地家长认为招收外来生源降低学校办学质量,极力反对。
以往媒体报道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时,焦点往往放在教育部门、公办学校、打工子弟学校上面。我们追究教育部门的不负责任,追究公办学校的歧视,关注打工子弟学校的存亡与教育质量,却很少关注公办学校为何不接纳农民工子女。
公办学校不接纳农民工子女肯定与户籍制度、财政政策、教育政策等有关,这些或多或少都有所报道,也正是如此,各种不公平的政策正在得以改善。曾一厢情愿地以为,如果政府能够改变这些政策,让农民工子女能够公平地接受教育,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就能得到很好的解决。也相信很多人有同样的想法。然而媒体报道透露出“本地家长”自私的“极力反对”,让我们明白了解决农民工子女问题的其他干扰因素。
本地家长极力反对,反映出的是本地家长的无知、自私与偏见,不仅影响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更会影响自身孩子心灵的健康成长,实在是不应该。
本地家长自以为城市的孩子就聪明,以为农村的孩子会影响教学质量,影响自己孩子的成长,明显是无知的表现。农民工子女与本地学生是一样的,有的甚至取得成绩远远超过本地学生。据笔者了解,有些打工子弟学校的学生被中科院少年班录取,这个相信本地家长也是梦寐以求的。况且,农民工子女成绩差的部分原因正是因为他们不能就读于公办学校,打工子弟学校教育质量影响了他们的学习。而如果能够就读公办学校,自然是另一番景象。
本地家长的这种无知、自私与偏见,影响了公办学校接收农民工子女的积极性,既不利于公办学校贯彻教育政策,也影响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甚至影响本地学生的价值观。本地家长的反对会给本地学生造成一种假象:外地学生不如我们,我们要排斥外地学生。就不仅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与沟通,更是给本地学生注入“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这种错误的价值观,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另一方面则让就读于公办学校的农民工子女产生自卑心理,也不利于成长。
由此看见,“本地家长”的极力反对是一种愚蠢的做法。借此呼吁广大以“本地市民”“本地家长”自居的人们,放下高傲的姿态,为了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更为了自己孩子的健康成长。
稿源:荆楚网
作者:叶启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