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有大量毒地被开发为住宅用地,甚至成为昂贵的地王。北京广渠门15号地块原来就是一家化工厂,入市拍卖成为2009年的北京地王,经修复后建起豪宅。自2004年以来,毒地开发引发的急性中毒事件陆续被曝光。然而,被曝光的毒地属极少数,更多毒地在政府和居民毫不知情之下,仍悄然威胁着人们的健康。(6月5日《长江商报》)
房价涨跌的趋势还未明朗,毒地风波却再起波澜。时至今日,毒地问题日益受到民众关注。然而,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毒地仍将困扰着居于其上的居民。
毒地的形成绝对不是一蹴而就,许多污染地段都是污染行业常年作业的结果,这些污染地段虽然被楼盘的华美所掩盖,但是其毒性并没有因此而消减,反而会日益肆掠,引起诸多的中毒事件。
当初,这些污染企业存在之时,本应该执行“谁污染谁治理”的政策,在污染的同时,积极进行土地维护,防止土体毒化而变得不可使用。然而,由于产业结果调整或者企业腾退,这些企业便在很短的时间内消失,以至于想找到当初的污染者相当困难。
这些毒地逐渐荒芜,管理部门暂时也不愿治理,因为哪怕进行治理也无利可图,反而要投入大量资金,毒地成为鸡肋,而管理部门采取闲置的方式进行“治理”,岂不知这样“不作为”的处理方式,只会增加日后的治理成本。
进入房地产时代,这些位于城市中心地段的毒地,成为开发商的“香饽饽”,毒地问题就这样被管理部门解决了,治理成本转嫁给开发商,于是这些开放商成为“冤大头”,不仅需要支付高额资金购买土地,在毒地治理方面也要进行大量投入。负责人的开放商或许愿意承担治理责任,然而这毕竟不是小工程。部分“毒地”仍然得不到治理,而且由于政府管理部门隐瞒数据,部分开发商并不了解土地已经“毒化”。
最终,为毒地埋单的只有居民,他们用身体健康来作为资本,用来弥补曾经欠下的环境债,然而他们已经承担了太多的责任。为了能“安居乐业”,居民已经付出了高额的成本。然而毒地问题日益凸显,居民只能成为毒地问题的受害者。
在这诸多的环节中,最不应该为毒地负责的,便是居民。然而由于他们处于整个环节的末端,诸多成本层层叠加,从而导致这些居民成为“冤大头”,而他们也拿不出资金进行治理,只能用生命为代价,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关注。
污染企业、管理部门、房地产开放商,都从这荒芜的土地“获利”,然而对于治理,这三者明显不够积极,否则也不会形成如此严峻的局面。既然在土地的利用方面,这三方都“有利可图”,凭什么让居民为毒地埋单?
稿源:荆楚网
作者:欧阳崧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