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食堂每次开学必涨价,之前是平均一次五毛,这次直接涨了一块!洛理已经完爆洛阳其他高校食堂,直追校外餐馆的饭菜价格,真心都吃不起了。”9月11日,网友“I冰崖断鸿I”发微博“吐槽”称,洛阳理工学院食堂饭菜价格涨幅过大,学生们对此“颇有怨言”。 (9月13日《大河报》)
我国自2000年实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以来,很多高校都纷纷引进社会餐饮企业、个体经营户,承包学生食堂,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近年高校扩招所带来的学生宿舍和食堂不足等困难。然而,一些经营者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故意降低饭菜质量或提高饭菜价格,并且不断地把涨价成本连本带利地转嫁到学生身上,让学生感叹“真心都吃不起了”。
高校食堂是准公共产品,它不但是高校的后勤服务部门,更是学生的生活保障部门,让学生们在吃得起的情况下吃饱吃好,是其最本质的功能。很显然,过分强调市场化,只能导致高校食堂越来越失去其应有的“公益性”原则。
有媒体报道,近日记者探访了四川师范大学成龙校区的食堂,午饭时间一到,卤菜、烧菜、蒸菜、精品菜等7大窗口就摆好了饭菜,等待着学生们下课用餐。10余种卤菜整整齐齐放在窗口,小吃窗口摆放着20多种不同零食小吃。最让人惊讶的是,套餐窗口两荤一素只需要3.8元。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该校所有食堂都是由学校管理的,不承包给外人,所以菜品、价格都是由学校统一定的。2002年的时候,学校就定下了套餐的价格,之后虽然物价在涨,但是这个价格学校一直没有变动过,如有亏损,就由学校补贴。如此做法,在坚守“公益性”原则的同时,也体现了该学校的社会责任感。
总之,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遇到发展瓶颈,归根结底是项目的市场运作方式与服务的公益性要求之间矛盾的激化。所以,眼下当务之急,是将高校后勤社会化整体回购,使之回归公益性服务。据悉,目前全国已有不少的高校如湖南省的湖南大学、中南林业大学等,已经在财政支持下,由高校成功将后勤社会化整体回购,这一做法很值得国内其他地方学习和借鉴。
稿源:荆楚网
作者:程绍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