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学生食堂打出“主食每个品种限购3个,请自觉遵守”的告示,意在防止职工家属“蹭学生福利”,以保障学生权益。此举一出,立刻招来两方部分人士的不满:教职工家属不理解、不听劝;有令难行,让多位学生发帖质疑。(9月25日 新京报)
在住房、汽车、奶粉纷纷被限购的浪潮中,北京大学也追赶起时髦,推出了“主食限购令”,令人耳目一新。无可非议,北大此举的初衷是积极的,说明校方关正在关注并设法去保障学生的利益。但“主食限购令”如同其他诸多“限购令”一样,不仅难以有效执行,更有可能对受保护方的权益造成损害。一方面,这种类似“温馨提示”般的限购措施没有约束性,难以真正达到限购的目的;另一方面,“主食每个品种限购3个”的规定,有可能让大食量的学生难以填饱肚子。窃以为,“主食限购令”只是权宜之计和治标之策,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吃饭难的问题,要想杜绝教师家属抢购学生饭菜行为,必须从制度和技术层面加以调控。
首先是推行“餐饮补贴”制度。所谓“餐饮补贴”,就是提高学生食堂饭菜的价格,使出售的价格至少与校外市场价格持平,再将国家对高校学生的生活补贴经费按月返还给学生,让教师及其家属无利可图。教师和家属为何要抢购学生饭菜?有可能是饭菜的质量尚佳,但关键是价格便宜,在北京城,2毛钱一个的馒头可以说是绝无仅有。如果学校提高饭菜的价格,使校内外之间不存在差价,教师和家属就不会去食堂抢购饭菜了。学校再把学生多付出的钱按月返还给学生,这样就既保证学生能正常就餐,又使学生不至于多付出生活费用。
其次是发放“差别卡”。把就餐卡分成学生卡、教师卡和校外卡等种类,并实行差别收费或者分区就餐。实行差别收费,既可以保证学生低价购买饭菜,又可以对教师及其家属就餐进行限制,学生使用学生卡就餐,价格便宜;教师和家属使用教师卡或者校外卡就餐,没有价格优惠,二者没有价格差异,抢购行为就得到了扼制。实行分区就餐,把学生、老师和校外人员分开,不仅可以实行差别计费,还可以缓解学生就餐排队的压力,保障食堂有充足的食品供应。
一项好的政策,不仅要有好的政策意图,还要有好的执行条件和好的执行结果,“主食限购令”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不具操作性,也没有相应的制度予以保障,因此它注定是贴在窗口上的一纸空文。解决教师和教师家属“蹭学生福利”问题,应该着眼于制度机制,挤出学校餐饮中存在的价格红利,让校外人员“无利可蹭”。同时,要在技术上加以调控,不让蹭福利者有机可乘。
稿源:荆楚网
作者:杨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