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改革“耕者”谈】
他们,不是战略制定的决策权威,不是政策解读的行业专家;相对于顶层设计,他们是基层工作者。
但他们,是战略的实践者,是政策的贯彻者,是问题矛盾最终的“开锁匠”。
针对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他们,有的深入理解改革精神,更好地指导工作;有的敏锐嗅出改革信号,对工作有所启发。
耕耘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希望田野上,他们如是说——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的核心正是育人为本,德育先行。这种回归教育实质的教育理念,不仅解决了基础教育的方向问题,也是教育改革的根本途径与核心内容。
在传统文明弱化,价值观念混乱,道德失范,底线屡决,民族品质受到质疑的当下,基础教育必须筑牢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底线,将文化治校提升到传承民族文化,重塑民族精神的高度。文化治校,也是推进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
著名教育专家、中国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陈如平曾说过,理念创新是学校发展的先导。但理念创新不能凭灵感,更不能靠拍脑袋。从教育发展的现实来看,创新学校的办学理念,日益成为一条遵循教育发展规律、符合学校发展逻辑和充满教育智慧的现实路径。
早在1998年,我校就提出了“厚德尚智,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并一直坚持实践至今。在深入学习十八大精神后,我校又继续完善了办学理念,并在更高的层面上明确了作为省级示范校的历史使命与责任——“立德树人,引领改革,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践行文化治校,才能实现文化兴校。作为一所八秩老校,武汉一中传承下来的优良传统和多年来卓有成效的文化建设已共同积淀形成一种文化追求,它反映了我校追求卓越、不断突破、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与深厚、儒雅、宽和的文化底蕴。近年来,更是以"实施品质教育,繁荣校园文化"为核心,不断深入开展了一系列具有一中特色的文化建设活动,充分发挥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的融合渗透作用。发挥校园环境以物载德的功效,让学生在优雅的环境中得以潜移默化的熏陶;尊重学生的合法权益和合理要求,利用制度保障学生对学校建设及教育教学的知情权、参与权与建议权,充分调动学生德育主体的地位;利用校刊《临风》打造一中的文化名片,传承一中特色的讲座文化,坚持终身学习,弘扬读书文化,铸就书香一中。
践行文化治校,还必须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关注他们的全面成长,这也是实现育人育德目标的本质要求。必须搭建“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文化德育网络,突出重点、层层深入、全面推进,发挥文化润物无声,育人于无形的功效。目前,文化德育网络建设已取得良好的实践效果。此外,还开设了心理健康课,专设两名具有专业心理咨询师证的心理教师,并配备了心理咨询室。心理老师通过各种形式抚慰学生的内心焦虑和伤痛,释放学生不良情绪,缓解学生内心压力,纠正学生偏执行为,并建立了特殊心理学生的电子档案,进行追踪辅导,从而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
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怎样调动学生主体性,促进师生与生生间的合作探究,打造高效课堂,营造积极和谐的课堂文化,这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必须认真思考探索的。长期以来,武汉一中引导教师不断强化以学生为主体、 以“学”为中心的“主体观”,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发展观”和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的“人才观”,最终形成了具有一中特色的高效课堂模式。
我校的高效课堂模式以“自主、互动、高效”的新教学观和“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新评价观为宗旨,核心在于提高效益和质量。工作重点定位为课业优化,以精细化教学的操作,鼓励学生参与,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思维为主攻,问题为主轴,创设以目标管理、过程管理和结果评价三者相结合的教学管理机制。当知识获得的过程被强调,知识的掌握也更容易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理解与掌握,故而课堂效率得以大大提高。
此外,在转变观念的基础上,我校还提出“让学生动起来”的口号,打破课堂的预设性,强调课堂的生成性,大力推广“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模式”。教师由原先单一的知识传授者甚至填鸭者变成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让思想的火花在师生、生生互动和碰撞中闪光,真正做到了教学相长。
文化治校,才能以文化人,才能点石成金。通过实施“文化兴校”的战略,营造“大校园文化”,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道德的洗礼与人格的濡养,这已成为我校德育工作的最大特色。循次而进,武汉一中已走出了一条文化兴校的特色之路。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相信借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深化改革”的春风,武汉一中定会在更高的平台上为武汉市的教育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稿源:荆楚网
作者:库路(武汉市第一中学校长)
(作者:姬学涛)
编辑: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