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评论 > 东湖观点

交通违章权威查询
罗定坤:深化教育改革,老师须力行“三戒”
发布时间:2014-05-21 17:41:12来源:荆楚网

  【深化改革“耕者”谈】
  他们,不是战略制定的决策权威,不是政策解读的行业专家;相对于顶层设计,他们是基层工作者。
  但他们,是战略的实践者,是政策的贯彻者,是问题矛盾最终的“开锁匠”。
  针对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他们,有的深入理解改革精神,更好地指导工作;有的敏锐嗅出改革信号,对工作有所启发。
  耕耘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希望田野上,他们如是说——
  中共中央全面改革决定: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方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所谓立德树人,作为一个教师,首先应积极参与教育改革,自觉担负起教育和教学的责任,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坚决杜绝伪教育行为,让教育体制和方法更加完善。其次,在新时代如何把学生教育好,有什么好的方法?笔者认为,虽然教育方法很多,但不管是老教师,还是新教师,都应该把教师职业当成最美好的职业,在教好学生中最起码要做到“三戒”。这也是深化教育改革、老师能够做到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戒偏爱。俗话说得好,手心手背都是肉。对一个教师来说,无论是“优生”,还是“差生”,都是自己的学生。对待学生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希望每个孩子都能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但据我多年的观察,有相当一部分老师由于自己的修养、情感、性格、爱好不同,往往对少数“优生”有所偏爱。
  师之偏爱林林总总,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在态度上对“优生”慈眉善目,对“差生”怒目圆睁;二是在言语上对“优生”“和风细雨”,对“差生”“暴风骤雨”;三是在行动上对“优生”宠爱有加,对“差生”百般厌恶等等。从表面上看,这种偏差是“人之常情”,但细加分析,就会导致我们教育上的失误,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更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优生”、“差生”之分本身就是偏见。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有的长于分析而讷于综合,有的优之劳技而短之思维,有的不爱表现却擅长组织……一个班集体人才济济,各有其长,老师的任务就是扬长避短,助其发展。
  曾记得有这么一回事,至今想起来都后悔莫及。我班里有个学习较差的学生由于受数学老师的“冷遇”,作为班主任的我没有尽到应有责任,让这个学生一度想不开跳河自杀,幸亏抢救及时才捡回一条性命。后来这个学生到社会上闯荡,10多年后倒成了当地有名的企业家。这就是说,差生并不“差”,差就差在我们的教学方法上。
  二戒惩罚。笔者最近浏览了一些教育上报刊,对惩罚教育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和看法。有的认为没有惩罚的教育是脆弱的教育,或者说是不完整的教育;有的认为适当对学生进行惩罚教育,可达到治病救人的效果;也有的认为,惩罚是教育评价过程中衍生出来的一种病态形式,是教师的大忌,有百害而无一利。
  体罚往往关闭学生自我免疫的那部分系统,使其缺乏认知错误、避免错误、改正错误的主观能动性。当错误再犯,体罚也就随之升级,而错误也有可能升格为“犯罪”,所谓适得其反。有这样一则寓言:风与太阳比威力,看谁能将人的衣服脱下。风对人咆哮肆虐,人却将衣服裹的更紧;而太阳对人露出亲切的笑脸,用温暖的光抚爱着人,人则敞开了胸襟。有什么事用爱不能办到而非要借助体罚呢?
  现实生活中,我们有一部分教师确实不是对每一个孩子都赏识或都喜爱。这句话说得虽然有点过分,但历史上就有很多这样的事例:爱迪生的老师说他不是一个聪明的孩子,根本不值得一教,并经常对他进行惩罚;爱因斯坦4岁才会说话,7岁才会写字,被大家公认是弱智儿童,也同样受到老师的多次惩罚……这些受过惩罚的学生,长大后竟成为世界上著名的大科学家。笔者认为:善待每一位孩子吧!用我们赏识、赞美的语言去温暖他们容易受伤的心灵,多给他们一些鼓励,多给他们一些关怀,竭尽全力帮助他们树立起学习的信心。长此以往,你就会发现每一位孩子都是那么可教、可塑、可亲、可爱!
  三戒挖苦。有的老师对“差生”常常不是进行细致的正面教育,而是用恶毒语言、冷漠眼神等对犯错误的学生严加斥责甚至讥讽挖苦,学生受罚的是内心,是谓“心罚”,也称“隐性惩罚”。
  一般来说,“差生”通常指在德智体等方面暂时落后或发展不平衡的学生。这些学生有自卑心理,认为自己很多方面都不如别人,这种思想包袱往往使他们失去信心,失去自尊心,久而久之就陷入自暴自弃的泥潭而成为社会的垃圾。哀莫大于心死,康熙为罚江南士林领袖钱益谦,送匾一块“各教罪人”心罚之,一代大儒至此一蹶不振,郁郁而终,造成学术界巨大损失。该事例岂不发人深省?!苏霍姆林斯基曾告戒我们说:“对自尊心,年轻的朋友,请记住,这是一个非常脆弱的东西,对待它要极为小心,要小心得像对待一朵玫瑰花上的颤抖欲坠的露珠,因为在摘掉这朵花时,不可抖掉那闪耀着小太阳的透明露珠。”
  由此可见,这对我们每一位教育者来说,要掌握“差生”特别怕“翻旧帐”、“揭老底”、“戳脓包”等自贱和自卑心理的复杂情绪,就要求老师首先尊重差生的人格,然后给予正确的引导、鼓励和帮助。
  教育改革任重道远,我们每一个教师肩负的责任重大。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只有不断转变教育观念,寻求最佳的教育方法,才能戒除不良的教育行为,尤其是无视学生人格的“伪教育”行为。进而真正把我国新一代培养成为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可靠接班人。
  稿源:荆楚网
  作者:罗定坤 (荆州市荆州区纪南镇楚都中学)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
  • 湖北焦点
  • 国内要闻
  • 娱乐推荐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