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县长为儿子办理工资关系“吃空饷”,遭举报的半年之后,副县长被平调至另一县城。有关部门事后公布了调查结果,该副县长仅得到党内警告处分。(中国新闻网1月20日)
以警告、免职的方式对官员进行“象征性问责”,近年来在许多地方俨然已成为风气。尽管人们对“轻描淡写”的问责早已见惯不怪,但对于“吃空饷”这样人人声讨的恶劣事件,这样“轻飘飘的”的处分,还不多见。国家三令五申严惩“吃空饷”,如果问责就此画上句号,岂不是与国家法律自相矛盾?党纪国法何在?
近年来,“吃空饷”似乎成了一个新闻孵化器,各类“剧情”不断曝光,各种“吃法”层出不穷。吃空饷就像蛀虫,看起来微不足道,却有着“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危险。明明实际“不在岗”、没有付出任何劳动,却凭空白拿“饷银”,甚至还享受其他各种不菲的公职福利待遇,这显然与“贪污公款”无异。这其中,增加了财政负担,造成国家财政资金流失,损害了广大社会公众的利益,破坏了政府的公信力。
“吃空饷”之所以屡禁不止,就是因为权力的放纵和问责的“无关痛痒”。应该说,“吃空饷”的现象屡见不鲜,就是因为违法的成本太低,象征性的问责成了“吃空饷”的挡箭牌。这种保护性问责,不仅起不到震慑后来者的作用,反而是在变相鼓励那些贪吃者偷吃公粮,以致于“吃皇粮”的人们“前赴后继”。
清理“吃空饷”任重而道远,唯有竖起问责“利剑”。相关部门可通过定期清查的方式加强监管,让治理“吃空饷”活动常态化,也可通过提高政府公共财政预算和支出的透明度、各单位人员编制的公开度,引导全社会参与到监督中来。更为重要的是,还应通过加大责任追究力度,严肃党纪政纪,依法加大惩处力度,从根本上树立法律的权威,以起到应有的威慑作用。让“空饷”变成“空想”,才能真正实行按劳分配,让公平的阳光照耀每一个公民。
稿源:荆楚网
作者:贺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