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人民日报》发文称,高校被为评重点学科弄虚作假大搞公关。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的我国高校重点学科审批一直以来都是许多高校在办学过程中的指挥棒。尽可能多地拥有重点学科,获得政策与资金的支持,是许多高校努力的方向。
长期以来,高校费尽心思申报重点学科,获取国家政策与资金支持,是规定,也是惯例。这些年我们都是这样过来的,至于高校内部如何操作,也只是高校内部的“心知肚明”,局外人也难以知晓。不过,现在取消国家重点学科审批,倒让我们觉得这真是个问题。
重点学科是好是坏?这恐怕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你说好,有不少的理由可以摆上。重点学科的数量反应的是高校的教学实力的重要标志,至少在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下,下了血本的重点学科培养出了不少人才。你说不好,正如人民日报所说,高校“走偏”了,为评上重点学科,弄虚作假,公关评审专家、行政部门,迷失了本性。
改革开放初期,重点学科审批,引导高校之间良性竞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校科研水平的上升。但统一的评判指标导致学校失去个性,同时,这种重点学科的评选和审批,使得越来越多的国家重点学科向少数名校聚集,绝大部分普通高校很难有机会获得。这样的状况牵连出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辩论话题。是高校为了重点学科,弄虚作假大搞公关,造成了高校唯利是图。还是政府不愿放手逼得高校走歪路求生存?
我以为,主责任就在于高校去行政化不彻底,留了“尾巴”
教育放权不能留“尾巴”,该下放、取消的权力,不能有丝毫保留。这关系到取消重点学科审批的实效,也关系到教育放权能否切实全面推进。2013年两会期间,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提到,“职能转变的核心就是放权,教育部门放权有两个,一个是使省级政府有更大的教育统筹权,一个是所有政府要向学校放权,特别是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高校“去行政化”,是大势所趋和历史必然。
去行政化,政府要向高校放权,让高校按照自己所理解的规律来发展,这样才能激发学校的办学活力,让教育回归教育,学术回归学术。取消重点学科是第一步,不留后患的走好这一步,很有必要。
稿源:荆楚网
作者:西湖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