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似箭,岁月如梭。转眼之间,一年一度的“五一国际劳动节”已来到我们身边。除了一部分必须坚守工作岗位的劳动者,各行各业的劳动者都通过或外出旅游或家人团聚或宅家静休等方式分享着节日的盛宴。
劳动节,是一个国际性节日,全世界有80多个国家将其作为了法定节日(不一定都是5月1日),其实质是为了纪念那些在争取劳动者合法权益过程中而牺牲的劳动者。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央人民政府于1949年12月将5月1日定为法定节日。每年的这一天,举国欢庆,人们换上节日的盛装,兴高采烈地聚集在公园、剧院、广场,参加各种庆祝集会或文体娱乐活动,并对有突出贡献的劳动者进行表彰。不知从何时起,劳动节的纪念氛围正在减弱,取而代之的是旅游---从出行拥堵到景区接待,从旅游投诉到假期收入……不论是电视还是网络,不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介,全是以旅游为主要内容的新闻或话题。在喧哗热闹背后,基本淡然了劳动节还有“教育”和“纪念”的本质属性。
在新的历史时期,节日的内涵和外延发生变化合情合理,是与时俱进的表现,但无论怎样变化,每个节日必须坚持与坚守的内核不能变。就劳动节来说,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成为人们外出旅游的小假期没有错,但它丰富的传统内涵也应该得到继承和发扬,那就是它应该成为一个“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尊重劳动成果”的教育日和每一个劳动者“审视劳动观念、端正劳动态度”的反省日。忘记就意味着背叛,一些优秀的节日传统,我们不应该忘记,而应该在升华中发扬光大。
在独生子女已成社会主要劳动者的今天,一些家庭的劳动教育是非常缺失的,一些劳动者劳动观念的自我反省是非常缺位的,他(她)们想过安逸舒适的生活,但又不愿意劳动,一些人在工作岗位上不知道怎样劳动,工作责任欠缺,工作技能单一,怕吃苦,怕受挫折,不以劳动为荣,反以劳动为耻,少数人不愿劳动回家啃老,极个别人宁愿饿死也不劳动。据2012年3月18日的《长江商报》报道,湖北十堰郧县杨溪铺镇刘湾村6组男子王小林是村里第一个大学生,毕业后放弃工作,不做事甚至不愿做饭,最终被饿死家中。这样的案例虽然属于极端个例,但“不想劳动、不愿劳动、不知道怎样劳动”在年轻一代的劳动者身上却是普遍现象,必须引起各级劳动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
劳动创造美好未来。不管时代怎样变迁,劳动都是社会的永恒主题,也是每一个劳动者应该秉承的劳动观念。劳动节,我们应该愉快的度过,这是我们的合法权益,也是对我们付出的一种回报。但在愉快之际,请审视一下我们的劳动观念是否存在偏差,劳动技能是否存在薄弱环节。唯有清新的认识自我,才能更好的发展自我。只有这样,劳动节才会更有意义。
稿源:荆楚网
作者:杨维兵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