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以下简称《舌尖2》)自开播以来,争议不断。上周播出第四期《家常》,遭来观众“至今最差一集”的“拍砖”,尤其是节目中讲述到河南妈妈为了学琴的女儿成才,五年不工作专职陪读,让网友质疑“三观不正”。“美食被故事抢镜”的争议,在第四集《家常》播出后愈演愈烈。对此,《家常》一集的导演邓洁表示:“其实在《舌尖2》开始筹备的时候,故事肯定是最主要的,在食物中讲述中国老百姓的故事。其实煽情并不是刻意,可以说我们每个分集导演都不会刻意煽情。”(5月14日 中新网)
这是一部叫做《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而不是叫做《美食中国》,舌尖上的‘只不过是中国的定语,中国才是他的灵魂,只有中国这片土地上的土生土长的、历经磨砺的、养活这片土地上的的千万大众饮食,才配得上《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纪录片,而中国承载着这片土地上人们的经历、磨难、情感。吃,让人们活着,人们仰望自然、顺从自然、战胜自然,才会有如此丰富的情节和情结,我们为活着而去吃,却又让美食承载着生活。《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以美食为出起点的纪录片,他的远处却是为生活而拼搏的中国、和这里的人民。
如果你看美食,可能有更好的美食节目,只不过这里,展现的还有美食的产生和他背后的故事。正是有着这样的文化根基,《舌尖上的中国》在让人流口水的同时,也难免被过度诠释。《舌尖上的中国》,展示了美味的食物、淳朴的劳动人民、美好的生活,这样的祖国,自然是值得热爱的。笔者认为这才是《舌尖上的中国》的意义。
当然,《舌尖》终归是部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让人感觉浑然天成,各个部分恰到好处,人文与美食柔和的自然舒适,导演风格也很清新。而第二季从故事性冲淡了记录性,到“煽情牌”占据了“美食牌”,有些观众可能只是想看点稍微轻松的美食文化纪录片,而掺杂东西太多还不如直接去看其他题材的纪录片,直接深入关注那些人情世故与社会问题。纪录片的本质在于强调记录而非表达,若将“隐秘关系”的理解留给观众,让人握有更大的想象空间,纪录片只展现事情的原汁原味,反而能达到更深入人心的效果。
稿源:荆楚网
作者:全明伟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