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林“狗肉风波”渐渐偃旗息鼓。昨日《新京报》的一篇报道,却让人对这起事件再次投去关注:“狗肉风波”引发的非理性争吵,只是围绕狗是宠物还是食材而展开,而玉林狗肉的真问题却是犬只检疫的制度空白和监管的缺位,狗的来源和狗肉的安全令人担忧。狗,在玉林人的记忆和历史里呈现着这样一种矛盾形态:他们很习惯用狗看家护院,也同样习惯狗被“锤”后成为餐桌上的美食。“锤狗”,就是用棒子对准狗鼻锤击致死,据说这样狗血不会流出,狗肉味道更加鲜美。
从“狗肉风波”生发开去,我们不妨从文明的角度,去审视玉林“狗肉风波”的本质,进而冷静地反思一下我们的舌尖。“法无禁止即可入”,这成了一些人大啖狗肉的一个护身符。何况,吃狗肉绝非玉林一地。2000多年前的樊哙,就曾以屠狗为业。他的老家江苏沛县也是著名的狗肉之乡。中国地广物博,人们形成各种饮食习俗,都可以理解。饮食习惯作为一种文化,如果没有相应的法律给以规范,的确不可以粗暴地评点是非,更不能采取过激行动。但问题的另一面却又提醒我们,对一些风俗习惯,我们可不可以作一些理性反思,使之更趋于文明与科学?回答应该是肯定的。
即使我们不能武断地说哪个国家就一定文明,哪个民族就一定科学。但事实却是客观的,参照也是有目共睹的。
在食材的选择上,现在物质已很丰富了,五谷杂粮,猪、牛、羊、鸡、鸭、鱼等被世界各国认可的大宗食品,已能充分满足人们对热量和营养的需求,我们为什么还要对猫、狗、蛇、鸟等动物都不放过,甚至愈演愈烈?“不管天上飞的,地上爬的,我们都能吃”,这到底是骄傲,还是耻辱?
现实生活中,我们的饮食习惯确实存在很多值得反思的现象。有些食物的制作方式要么过于血腥,要么过于浪费。这些年,当街杀狗、当街杀驴、当街杀蛇的血腥场面,除了令人不寒而栗,还能带来什么?适当的色、香、味,确能刺激人的味蕾与食欲,但如果过了,就会造成巨大的浪费。以一锅油焖大虾为例,需要小龙虾1.5公斤、啤酒一瓶、白酒二两、油半斤、姜蒜及酱若干,还有中药材制成的香包。但最终吃到的只是虾尾部的那一小部分肉。为了追求味道鲜美、形状好看,中国菜在煎、炸、炒、煮、蒸、煨的繁琐工序中,往往将食材大量丢弃,造成资源和营养的浪费。
一部《舌尖上的中国》,引起国人的共鸣,勾起人们的乡愁。但千万不要忘了,这部片子的真谛却是:中国人对待食物从来都是充满敬畏的,对大自然的法则总是谦卑地遵循着的。
稿源:湖北日报
作者:王才忠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