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公交车爆燃事件过去了几天了。南门大桥上依然人来人往,等待的人们被问到12日发生的事情,露出苦笑:“有点担心,可还是得坐车回家啊。”(5月14日《南方周末》)
公交车是大多城市居民每日必定接触的交通工具。除了12日发生的宜宾公交车爆燃事件,还有2009年发生在成都的公交纵火案、2013年厦门公交纵火案、上月15日宜宾公交起火案等。公交还安全吗?虽然担心,但还是得坐车回家。
分析成都、厦门和12日的宜宾公交纵火案,可以发现两个共同的特点:案犯张云良、陈水总、余跃海轻易带易燃品进入公交车作案;作案的动机都是悲观厌世,泄愤纵火。
作案难度低、危害大,难保不会有更多的类似事情发生。时至今日,对宜宾公交爆燃案件的舆论已经渐渐地平息下来,被更多的其他新闻所慢慢地铺盖。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我们的“智”还得必须长。
但目前来看,这个“智”还未长起来。上海启动最高警戒,每辆公交配四名保安检查(5月15日《新闻晨报》)也有亚信峰会临近的原因。其他地市还未见防止类似案件发生的措施实施。古话讲“防范于未然”,历经几次公交纵火,对于公交车安全的监管体制也该适时加入补充了。
公交车上应该安装监测设备,防止易燃易爆物品上车。进入飞机、火车、地铁前,必须经过严格的安检措施,它们的安检方式不适合于公交系统,但简易的检测也能极大的避免此类事故的再次发生。最起码,简易的安检也能使作案的难度加大,乘客的安全系数提高。公交上人员流动大,只要有1元或2元就能搭上公交车。所以,公交上车安检措施势在必行。倘若在2009年成都公交发生事故之后,公交系统引入安检,那陈水总、余跃海就不能这么轻易的在公交车上实施危害行为了。
安检只是外在的阻止办法。一个正常人势必不会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这种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实为少数,但又是这些少数人让多数人提着心吊着胆。从本身来看,三起事件的肇事者都是因悲观厌世而泄愤纵火。社会寒了他们的心,所以他们泄愤。抛去其自身的问题来讲,社会关怀是时候完善与落实了:社会公平建设必须加紧进行,让每个人都有机会,每个人都有改变现今生活的机会;消除社会歧视,过往的都是曾经,以后才是未来。
未来是要让人看到希望的。幸福社会的建设不是让少数人幸福,也不止在于让多数人幸福,而在于也要让边缘的悲观人群不会感到不幸福。
稿源:荆楚网
作者:张杰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