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评论 > 东湖观点

更多

柯玉乾:论文数岂可成为评价教师的唯一标准?

发布时间: 2014-07-31 20:04:52  来源: 荆楚网  作者:柯玉乾  进入电子报

  时值七月,清华大学新一批教师聘任/解聘工作已经完成。根据“非升即走”政策,该校方艳华老师转岗,闫浩老师离职。但是校方的决定遭到学生的反对,他们提交50余封请愿书,希望学校能留下两位老师。由此引发了社会上“非升即走”政策是否需要调整的大讨论。(7月30日中国江苏网)
  一边是教师与校方签订的合同,白纸黑字无可抵赖;另一边是学生联名请愿的苦苦挽留。一次简单的人事调整本属正常状况,为何引起学生如此大的反应?
  据了解,在全国各大高校,类似于清华大学人事调整的做法比比皆是。所谓的“非升即走”,就是教师到了规定的年限,如果论文没有达到一定篇数就面临转岗或者是离职的命运。毫无疑问,高校当初在制定政策时,本意是在把竞争和淘汰机制引入教师队伍,以实现教师的优化配置。--但是论文发得多就能反映一个老师的真实水平,甚至成为其保住饭碗的“生死簿”吗?
  清华大学外院的学生在评价他们的老师时说到“通过英语写作课我们学习全新的视角来认识世界,重塑了自己的价值观。她让人感受到大学果然不一样,这是一个思想自由碰撞,激发火花的地方”。如果通过一门课,老师既能让学生学到专业的知识又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能说这位老师不合格吗?一个老师在教学上投入的精力越多,自然会在学术科研上投入的精力变少。也许很多老师能够在学术上有很大的成就,为自己在晋升中添上一些筹码,但是对于学生来说,更多希望的是能给自己实际帮助的老师。在我国,存在着科研成果和人才培养严重脱节的现象,科研花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可是学生中有多少能够享受老师的科研成果?“非升即走”是为学校镀了金,伤的却是老师和学生的心。
  另一方面,“非升即走”的政策从长远来说也不利于高校的发展。如果每个老师为了保住自己的饭碗都去搞科研,谁来照顾学生的教育?学生的整体素质又如何保证?另外,一些老师在取得教授的资格后,抱着“金饭碗”从此再也不再求上进,结果不仅是浪费了大量的教育资源,也挤占了年轻教师的出头机会。
  所以,笔者不禁想到了原北大校长许智宏说过的一句话:“真正的‘大学’,学术之大,责任之大,精神之大,尽在其中”。教书育人应该标本兼治,偏重任何一方都会阻碍教育大船的正常行驶。笔者无意于批判高校的择师标准,但是将各方的观点综合起来做出的决定才能具有代表性,才能获得社会的集体点赞。
  稿源:荆楚网
  作者:柯玉乾

(本文来源:荆楚网 编辑:沈素芬)
关键词:清华大学;非升即走

湖北焦点

国内要闻

娱乐推荐

荆楚网版权相关声明:
① 本网欢迎各类媒体、出版社、影视公司等机构与本网进行长期的内容合作。联系方式:027-88567716
② 在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联系方式:027-88567711
③ 本网原创新闻信息均有明确、明显的标识,本网严正抗议所有以"荆楚网"稿源的名义转载发布非荆楚网原创的新闻信息的行为,并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④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鎰熻阿鎮ㄧ殑娴忚锛-鑽嗘缃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