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安庆一中应届毕业生程鹏如愿以偿收到了武汉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之前在今年武汉大学的自主选拔中,这名酷爱古文的文科男花了三天时间写了一封千字文言文自荐信,敲开武汉大学自主选拔的大门,并获得历史学院总分第一名。(8月13日凤凰网教育)
按照武大的规定,程鹏只要高考文化课成绩达到安徽一本线,就能被该校历史专业录取。取得这个结果,除了优秀的笔试和面试成绩,一封用文言文和繁体字写就的千字自荐信也帮了大忙。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能写出这样一篇洋洋洒洒的自荐信,与程鹏自幼对国学、史学的阅读有关。从小开始,读书就成为他每天必不可少的“功课”。从最初的《三字经》、《百家姓》,再到后来的《孟子译注》、《左传》、《国语》,几年时间,各种经典书籍程鹏已经读了不下四百本。
“坚持是最好的捷径。”他在坚持做笔记,读过的书都被他用铅笔密密麻麻地写了很多标注。他尤其喜爱古代史中的思想史,对孟子更是“情有独钟”。《孟子译注》被他翻了一遍又一遍,书上基乎找不到一处空白的地方。
作为一名高考考生,将自己的兴趣爱好展现到招生考试上,打破唯分数论的招考定式,展现自己的专长,学以致用,以自己的才思打动高校老师,不能不说是一个激动人心之举。
“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人的内在气质在对古文日积月累的学习之中形成,并且对他今后的人生成长带来重要的影响。
然而,当下的应试教育背景下的招考制度,更多的是唯考试分数论。考试分数只是一个共性的评价标准,却并不能反映一个人的全部的才学,也不能反映一个人的特长、个性和思维方式。在唯分数论的背景下,不少考生们简单地以应对应试教育的心态考前猛背名人名言,努力地考出高分,被某某名校录取,录取之后“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对于文史的学习,是一个长年累月的过程,唯有如此,一个人的内在气质才会在点滴的积累中发生质变。
笔者生活中有很多的实例,高中时候写作文得分在50分(60分满分)以上是家常便饭,可是,上大学之后,与他们成为好基友的不再是经史子集、不再是名人名言、不再是书山文海,取而代之的是网络游戏、是女朋友,等到大学毕业之后,其所作由原先的妙笔生花被不堪卒读取而代之,不由得让我想起了韩愈的《伤仲永》文中的仲永,想到了鲁迅的《再见闰土》文中的闰土。
须知根深才能叶茂,厚积才能薄发。而在高考应试教育的“紧箍咒”之下,很多人的学习态度表现出热情高涨,却并非出于自身的兴趣和爱好,一旦失去了“紧箍咒”的约束,就将自己原先的文史积累悉数还给书本,半途而废。
写古文上武大的高考考生,希望他能够保持好的习惯,并且将其带到大学学习生活中去。
稿源:荆楚网
作者:李勇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