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评论 > 东湖观点

更多

吴琪琪:课本“删除古诗词”让国人集体“失忆”

发布时间: 2014-09-12 11:05:57  来源: 荆楚网  作者:吴琪琪  进入电子报
  北师大教师参加了全国课标的制作,习近平从展台上拿起一本课标书翻看。听说语文、历史、思想政治三门课标是全国统一,他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9月10日 人民网)
  台湾作家任祥在《传家》一书中描述过这个一个情节,让人记忆深刻:任祥家中有一个七十多岁的帮佣老婆婆,从小是养女,一生艰苦,不曾识字。有一天下午,任祥再教孩子背三字经的时候,背到“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电话铃响了,等她接电话回来,听到阿婆用闽南语接着在念“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在任祥的鼓励下,阿婆一直背诵到最后一句“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
  目不识丁的婆婆能够背出整首《三字经》,这样的情景实在令人感动,相信这就是习主席所说的古代经典诗词“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这也是古诗词对于中国人的意义。小时候懵懂中牢记的诗词,总是在成年后的某个瞬间被深刻诠释,然后豁然开朗,终于深刻理解什么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什么是“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根植在骨子里的古诗词,在生活中被自然而然地托起、养成,像湖水浮起小船,像何叶托起水珠。
  这是中国人共同的记忆和感受,是祖先远见的智慧和情感的传承。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联系愈加紧密,文化的相互融合、跨国的婚姻是人们难分彼此,全世界人民可以一起过春节、情人节、中秋节、圣诞节,甚至在未来,中国人也许是金发碧眼、外国人也可能黄皮肤黑眼睛,但是,唯有古诗词是中国人独特的基因标志。
  好比犹太人,他们亡国两千年,民族却没有灭亡,为何?因为他们虽然没有国土,但是宗教就是他们的国土,《圣经》就是他们共同的记忆。古诗词也一样,是国人共同的情感记忆,华人遍布世界各地,无论生活习惯如何,相信当朗诵其“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时,都会产生一样的共鸣。
  当前,国人的生活方式,正处于不古不今、不中不外的转变之中,人们太容易在不同文化的交错中借用与混合,也太容易制造短暂而无法延续的时尚文化。就像习主席所说的,这样的“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我们失去的不止是文化精粹,而是失去内心深处与对话的传统文化,是每一个中国人珍贵的文化血液。
  稿源:荆楚网
  作者:吴琪琪
(本文来源:荆楚网 编辑:刘文颖)
关键词:课本;古诗词;传承;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