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评论 > 东湖观点

更多

南东月:别把“诺奖遗憾”留给茫然的未来

发布时间: 2014-10-09 16:10:31  来源: 荆楚网  作者:南东月  进入电子报
  10月7日,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揭晓,获奖者为日美科学家,华裔科学家则无缘获奖。国人失望之余,再次将关注焦点放在了国内大学的基础学科状况上。不少人指出,在如今的大学里,经济、金融、管理类专业受到热捧,理学等基础学科却坐上了冷板凳。(10月9日 《中国青年报》)
  北京时间10月6日起,诺贝尔各项奖项将陆续揭晓。然而,一谈到诺贝尔奖,敏感的国人都会有些汗颜。在诺奖得主中,不乏出生在中国的人,像生于上海的李政道和高锟、生于安徽的杨振宁、生于河南的崔琦等,但他们均是以外籍华人的身份获奖,直到2012年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填补了长久以来中国人在获得诺奖史上的空白。
  我国难获诺贝尔奖与基础学科的遇冷是分不开的。想当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深入人心。而如今,在学而优则商、优则仕思潮的影响下,我国经管专业越炒越热,理学等基础学科频频遇冷。英国皇家学会理事克里斯?卢埃林?史密斯曾说过,“基础科学是未来技术的基础,若要让学生成为明天技术的领袖,政府应该重视并投资于基础科学,而不需要在应用科学投资,因为工商界会在应用界投资”。
  我国难获诺贝尔奖并非是“人”的问题,而多要在科研、教育体制上找原因。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同样的人,在不同的教育背景下会结出不同的果实,唯“分数”论的应试教育是难以结出硕果的。据了解,荷兰大概出了20位诺奖获得者,相对于人口而言,比例很高,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得益于荷兰的教育体系,那里高中老师不是读师范大学的,而是读理工或自然学科的大学毕业生,也是研究人员。荷兰的教育体系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基础科学领域财政投入力度相对较小、科研腐败也是阻碍我国科研前进的绊脚石。提高财政和政策的支持力度,鼓励人们尤其是年轻一代进行创新,形成重视基础科学的风气,我国才能不断取得科研进步。
  面对我国基础科学领域的诺奖遗憾,我们不能摊手耸肩摆出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只有正视遗憾,弥补不足,我们才能走上追寻诺奖的正轨。当然,需要澄清的是,追寻诺奖并非只是为了一种荣誉,而是向整个世界昭示和证明我国的科学研究实力。诺奖之路,道阻且长。诺奖之路,就在脚下。
  稿源:荆楚网
  作者:南东月
(本文来源:荆楚网 编辑:魏霭琼)
关键词:诺贝尔;遗憾

湖北焦点

国内要闻

娱乐推荐

荆楚网版权相关声明:
① 本网欢迎各类媒体、出版社、影视公司等机构与本网进行长期的内容合作。联系方式:027-88567716
② 在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联系方式:027-88567711
③ 本网原创新闻信息均有明确、明显的标识,本网严正抗议所有以"荆楚网"稿源的名义转载发布非荆楚网原创的新闻信息的行为,并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④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鎰熻阿鎮ㄧ殑娴忚锛-鑽嗘缃